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11月4日在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2005企業競爭力年會上說,盡管仍有快速的增長,但是不少行業像前兩年那樣的超常規增長將成為過去,也就是說高贏利或者暴利時代已經成為歷史。相當一部分行業企業必須在利潤水平趨低或者微利環境中尋求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中國的產業和經濟正在進入一個高速增長后的調整期”,劉世錦說,從2002年下半年起步的本輪經濟增長,起先導作用的是住宅、汽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電子通訊行業。然后拉動了一批中間投資取向的產業,主要是鋼鐵、有色金屬、建材、機械、化工等等。以上這兩類行業又拉動了基礎行業,主要是電力、煤炭、石油等能源行業和港口、鐵路、公路、航空等運輸行業。所以是這三個層次的先導企業格局。
精彩推薦:國內鋼市下半年一死路 06年鐵礦石價格走勢
這一輪增長在2004年終于達到了高點,此后增長指數慢慢回落。劉世錦說,隨著今年以來國家宏觀調控措施逐一落實,經濟增長內在力量在逐步回落。他表示,高速增長后的調整對所有的企業都是一個嚴峻的挑戰,相當一部分行業企業必須在微利環境中尋求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但是對真正有信心提升自己競爭力的企業來說是不可獲得的機遇。“真正的優秀企業不是人人都賺錢的時候表現出的,也不是供不應求、企業增大的時候才表現出來,正所謂水落石出。”
他認為,在微利環境下企業競爭力的提升之道是:產品和業務的重組之道、創新之道和購并之道。即做到以下三點:第一,企業應該把注意力由原來供不應求的市場超額利潤轉向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第二,加快技術管理和組織創新。第三,優勢企業積極而謹慎地進行企業購并。從國內外歷史經驗來看,企業回落的時候往往是企業購并的最佳時期。但是必須謹慎,因為國際經驗表明購并成功的比重并不高,特別是中國企業購并過程中失敗的例子更多一些。
信息來源: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