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兩家國有商業銀行以文件形式,明文規定要從單機容量13.5萬千瓦以下的熱電行業中退出,其主要是收回給熱電企業的貸款,即使是優質熱電企業也不例外。這無疑是給面臨全行業虧損難以為繼的熱電企業的傷口上又撒了一把鹽。
熱電聯產被國內外看好,被譽為朝陽產業,也是循環經濟的一種發展模式。然而,國內熱電行業目前卻面臨著全行業虧損。據中國機電工程學會熱電高工王振銘整理的《部分熱電企業實際運行虧損表》顯示:宜昌安能熱電虧損993萬元、承德熱力虧損200萬元、濟南琦泉熱電虧損486萬元,等等。
要說國家不重視有失偏頗。1997年,國家制定了《21世紀議程》、《節約能源法》,2000年制定了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法》,原國家計委、經貿委、建設部、環保總局聯合下發了《關于發展熱電聯產的規定》。這若干文件是指導我國發展熱電聯產綱領性文件。到2003年,我國熱電聯產企業近2000家,全國裝機容量在0.6萬千瓦以上熱電機組4370萬千瓦,占全國發電總量9%,承擔著全國工業供熱量的80.5%,民用采暖供熱量的26%。兩年間,熱電聯產增長容量1186萬千瓦。
奇怪的是,外資熱電資本還是紛紛撤離中國市場。1997年,國外資本占中國電力份額的15%,目前不到5%。撤資的主要動因是預期盈利不佳。熱電企業的現實虧損,讓熱電行業進入了銀行高風險的“黑名單”。銀行強制收回貸款也在情理之中,銀行不理會你是不是朝陽產業。
煤炭價格持續上升恐怕是熱電企業利潤的直接“殺手”。從價格鏈條上講,上游產品漲價,必然帶動下游產品價格上升。由于熱電企業規模較小,多數不隸屬于國有大發電集團。今年的“煤電聯動”政策只適用于省級以上大電廠,這一縷“陽光”照不到中小熱電廠身上,它們只好靠高價煤艱難度日。
雖然如此,熱電行業虧損也有自身的原因。
首先,熱電企業不夠規模。2003年,我國熱電企業不足2000家,裝機容量4370萬千瓦,平均每家企業僅2萬千瓦。近6年新增機組平均容量僅為1.28萬~3.58萬千瓦/臺。沒有規模,邊際成本難以最小,哪有效益?
其次,熱電聯產的單機容量太小。國際上熱電聯產機組呈大型化趨勢,目前,在北京、沈陽、長春、鄭州、秦皇島和太原等中心城市已有20萬千瓦大型抽汽冷凝兩用機組在運行,但這也是鳳毛麟角。
再者,熱電聯產企業的資本結構也太單一。在我國的熱電聯產企業、供熱公司基本是政府投資建設,財政補貼運營,國有企業一花獨秀,造成了熱電聯產企業,機構臃腫,效率低下,虧損嚴重。在西方國家,供熱的壟斷已打破,國家資本逐漸退出熱電廠和熱力管網行業,引進資本和競爭機制,實行招投標制,賦予特許經營權,值得借鑒。
有利于熱電行業健康發展的熱能消費計量化路途遙遠,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雖然國家政策大力推進,但作為一項福利變有償使用,供熱計量收費的推廣受到慣性的阻擊。供熱是一項市政公用產品,政府要有相應的鼓勵政策,企業可跨地區、跨行業參與熱電企業的經營,以有利于熱電聯產企業的發展。
信息來源: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