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于形態各異的瓶瓶罐罐、埋頭于數不清的測試儀器,在四川大學望江東區第一理科樓的實驗室中,身著白大褂的中科院院士、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馮小明總是以這樣忙碌的形象出現。這位學生眼里的“敬業導師”,同事心里的“最強大腦”,還是一個酷愛武俠小說的讀者和喜歡跑步的奔跑者。
喜歡做原創性研究的科學家
“成長在大江大河的年代,我們那一代人對科學知識有一種‘狂熱’的渴求。”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吹響了向科學進軍的號角,帶來了“科學的春天”。馮小明的偶像,是驗證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是發現函數分布論中“虧值”和“奇異方向”聯系的楊樂、張廣厚。“那個時候,我一心想讀書,想成為他們那樣的科研工作者,做自己想做的研究”。
在那個稱之為“春天”的年代里,馮小明走進了蘭州大學校園,后輾轉西南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地學習工作。一路求學和研究,馮小明始終繞不開“原創”二字。
“原創性研究是我們一切技術的基礎和源泉,更是我們后續技術發展的關鍵支撐。就像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地基是第一步。”馮小明在眾多的研究課題中,堅定地選擇了當時并沒有引起重視的手性氮氧偶極化合物作為手性催化劑來研究。
數十年來,馮小明突破了催化劑具有剛性骨架的傳統理念和規律,發明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柔性結構的手性雙氮氧化合物。作為有機催化劑和手性配體及不對稱催化新方法新策略,他帶領課題組研發的“手性雙氮氧催化劑”,已成為目前世界上最高效的一類催化劑,并已在國內外多個課題組和公司使用。
武俠小說和跑步里悟出的“科研哲學”
開車、讀武俠小說、跑步,這是馮小明的三大愛好。苦悶的時候開車,讓人心曠神怡,而讀武俠小說和跑步,讓他悟到“科研的哲學”。
在馮小明眼里,武俠小說中的內功和招式與科學研究是相通的。“最開始都是按照套路和規律學,當內功有成時,便須放棄套路并要突破規律,達到無招勝有招。內力爐火純青時,草木竹石均可為劍,飛出去任何一劍都很有殺傷力。這就像我們最開始讀書時吸收已有知識和學習規律,后來自主研究就是在突破規律,創造知識。”馮小明最喜歡的武俠人物,是《神雕俠侶》中的楊過,“他具備的叛逆精神與不循規蹈矩的武功招式,讓我看到科學研究必須要具備突破意識”。
而馮小明堅持了數十年的跑步習慣,讓他在面對工作瓶頸時,更加從容淡定。“剛開始跑的時候會上氣不接下氣,但再堅持一下,把這口氣喘過去之后就會越跑越舒服,這和做科研是一個道理。”
從1999年組建課題組,到2007年取得突破性成果,馮小明花了8年時間。而由于新型手性催化劑研究是對自然科學新事物的探索,需要大量的實驗論證,馮小明就泡在實驗室,這一泡,就是20年。
純粹的科研精神與永恒的家國情懷
“早在二三十年前,很多化學品由于缺少自主知識產權而受制于人。作為一個科學家,我們有責任通過基礎理論研究的突破產生原創性技術,提升國家的科技競爭力。”原創,對于馮小明來說,不只是一種科研追求,更是內心的家國情懷使然。
“實際上,家國情懷對一個科學家來說至關重要,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富強,也需要靠我們一代代科學家的努力。”對馮小明而言,最開始他只希望能通過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努力工作實現與其他國家科學家平等對話。而如今,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與科技的進一步發展,那一代科學家們的愿望早已實現。現在,馮小明更希望用純粹的科研精神,帶領年青一代跟隨自己的好奇心,從事科學、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做出自己的努力。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