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8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2021美國創新與競爭法》(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 2021)將從國家戰略層面推動美國科技發展以及關鍵產業的研發與保護,通過政府干預確保美國“大科學”體系的建設。該法包含了此前曾因疫情擱置的《無盡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 Act),其中多項針對中國的描述明確了美國鼓噪對抗中國,在全球供應鏈和科學技術方面展開全面競爭的強硬態度。法案牽頭人美國參議員查克·舒默對外聲稱,“如果不大幅增加在研發、教育和培訓、供應鏈韌性以及更廣泛的美國創新生態系統方面的投資,在領先技術領域,美國的全球競爭對手要趕超美國只是時間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該《無盡前沿法案》提出要建立一個新的技術與創新領導小組(DTI),負責引導高校科研,發展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人才培養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建立國際科研合作等。同時,《無盡前沿法案》還明確了近期DTI需要特別關注的十個領域,包括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其他先進軟件開發;高性能計算機、半導體和先進計算機硬件;量子計算和信息系統;自然和人為災害防御;先進通信技術;生物技術、醫療技術、基因組學和合成生物學等。DTI的職能很容易讓人聯想到1958年成立的美國國防高級研究項目局(DARPA),這個隸屬于美國國防部的研究機構曾主導了美國多項投資高、風險大,但對美國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項目,比如士兵外骨骼、FALCON超音速飛行技術、電磁生物項目。
事實上,21世紀以來,隨著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加速發展,包括美國在內的不少大國都將科學、技術和創新作為國家優先發展的領域。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就任時就強調“我希望法國是追求科研卓越的國家,我將在公共研究領域出臺強有力的措施”。2018年馬克龍啟動了法國“人工智能發展計劃”,2019年啟動籌劃“2021-2030十年研究規劃”。2020年9月法國高等教育、研究與創新部部長弗雷德里克·維達爾在國民議會就開啟《十年研究規劃法》發表講話時就提出,“我們不能再坐以待斃,要開始行動起來了”“沒有偉大的研究,就沒有偉大的國家”“在當今全球新冠肺炎肆虐、人工智能與量子物理技術占據潮流前沿的時代,國家如果沒有這方面的高水平科研成果,那么在國際舞臺上就沒有發言權”。2018年德國聯邦政府發布“高科技戰略2025”,提出到2025年將科研支出提高到占國家GDP3.5%的目標,加強德國核心競爭力。日本政府也在近十年連續部署了登月研發計劃、官民研發投資擴大計劃(PRISM)、革新材料開發強化計劃(M3)等系列計劃推進科技創新。2020年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科學技術創新基本法》,進一步明確了科技進步推動超智能“社會5.0”建設的目標,并制定了詳細的可量化的目標指標。
縱觀這些國家的政策,可以發現一些共性:首先,改革多自上而下展開,雖然政府鼓勵多方資本參與,但中央仍是推動基礎科研和戰略性研發的主體;其次,AI、量子技術等新興技術,半導體制造等基礎技術被視作關乎產業競爭的關鍵,各國加大了此類技術投資的同時,也加大了對信息通信系統等數字化基礎建設的力度;三是高素質人才培養被看作是科技創新的源泉,各國配套出臺了相應的教育改革和人才競爭政策;最后就是多國政策凸顯了自主研發的重要性,特別是涉及國家安全保障或產業革新的核心技術。
但同時,政策在凸顯全球科技創新密集活躍的同時,也暴露了部分西方國家技術保護主義的傾向。美國此次出臺的《無盡前沿法案》就明確提到中國,明確列出針對中國的限制性條款,充分暴露了美國打壓中國、謀求科技霸權的野心。
開放合作是科技進步發展的天然特征,當前包括氣候與環境變化、能源開發、全球疫病等諸多全球問題的解決,以及新的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倫理道德方面的挑戰,都需要國際的交流與合作。技術保護主義的做法破壞了合作的科技創新發展生態,從長遠看只會讓自己陷入封閉的僵局。
科學發展從來不是孤島,其方向總是融合了本國的文化傳統。面對當前全球科技創新發展大勢,中國一方面加強國家層面科研體系建設,另一方面堅持開放包容以及積極吸引國際優秀人才的做法,正是源于中國一貫的立場和態度,必將為科技進步和促進人類福祉作出積極的貢獻。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