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產業孵化”“鏈條孵化”“循環孵化”“眾包模式”等新模式不斷涌現,技術成果評估、科學實驗、試制與檢測等創新支撐服務正被越來越多創業孵化載體探索實踐。在近期舉行的北京創業孵育協會第六屆第一次常務理事會上,來自政府、協會和業界的多位嘉賓結合實際,分享了對當前創業孵化發展的新觀點和新看法。
行業呈現六大發展趨勢
北京創業孵育協會理事長、韻網董事長顏振軍介紹,當前,全國創業孵化行業正呈現“從企業孵化到產業孵化、從傳統孵化到智能孵化、從單點孵化到創新街區、從孵化器到加速器、從粗放式管理到專業化管理、從管理型政府到服務型政府”六大發展趨勢。
這些趨勢,得到許多人的認同。其中,專業化管理、產業孵化、智能孵化成為多人共識。
在百放英庫醫藥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單倍看來:“孵化器一定是向專業化方向發展,讓專業的人和專業的機構,來做專業的事。”
北京即聯即用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伙人趙晨則分享到,許多海外優秀項目回國之后,對如何找投資,如何和政府打交道,如何做創新,通過什么渠道找早期項目,都不是很清楚,所以有培訓和鏈接的需求。“很多國外公司都有計劃在中國做創新中心,但是他們不清楚路徑,特別需要專業服務。”
匯龍森國際企業孵化(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泳也認為,孵化器必須深入到項目里面去,與創業者形成緊密關系,真正與創業者一起成長。那種以載體為基礎的單一的發展模式,不能再持續下去了。
探索推進源頭創新成果產業
作為一個面向全球的原創新藥研發平臺,百放英庫里有許多和單倍一樣,曾在美國呆過幾十年,有技術、有能力、有情懷的專家。他們回國和高校老師合作,通過多種商業模式把源頭創新成果實現產業化。
“比如早期從想法轉變為一個化合物時,它就已產生價值,可成立公司,或授權賣給其他方做臨床。許多回國團隊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后,后面資金跟不上;許多初創項目有投資追著跑,但他們沒有時間從源頭做……這些均可與百方英庫合作。此外,一些項目進入市場或立項時,可通過百方英庫的服務做可行性評估。”在單倍看來,“孵化是要從沒有到有,將0轉化為1,之后從1到10或者100是可以加速的。沒有孵化出來,是談不上加速的。”
這些也獲得多人同感。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發展司副司長陳宏生認為:“創業需要融合。原來的創業更多是社會獨立個體,未來的創業可能越來越依靠技術創新,需要和創新源頭緊密結合,讓好技術和好創新盡快轉化成產業。”
關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北京北航科技園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軍建議成立一種組合,讓高校研發團隊和社會專業團隊合作,進行共創。因為既是科學家又是企業家的人太少,老師開公司死的很少,但是半死不活的多。他還鼓勵技術經理人積極參與。技術公司早期給技術經理人股份,企業的前2-3年技術經理人將成果與市場進行對接。經過2-4輪融資之后,技術經理人可退出,由職業經理人跟上繼續經營。
期待給國有孵化機構“松綁”
“近期,協會將開展專業化引導政策研究等。”北京創業孵育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閆芳透露,“今年上半年,協會通過內訓提升工作人員的各項能力,并走訪調研孵化機構75家,完成多項調研報告并向相關上級管理部門提交多項工作方案。”
但目前,北京創業孵化體系建設仍面臨一系列問題與挑戰。
顏振軍介紹:“一是產業布局不夠合理。創業孵化機構遠未覆蓋重點產業領域;企業孵化的行業覆蓋不足。二是空間布局有待優化。在孵企業區域分布與規劃相關度不高。三是孵化能力有待提升。四是孵化績效有待提升。在孵企業創新績效較低,孵化機構投融資服務水平低。”
未來,如何更好地提升北京創業孵化體系能力?
顏振軍建議,應當實施深度變革、提高孵化能級、完善孵化生態,政府市場齊發力、存量增量同推進,加快形成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主平臺、以“三城一區”為主陣地,與科技創新體系、產業發展體系密切結合,要素完備、機制合理、協同活躍的北京創業孵化體系。
李軍提到,國內的大學科技園曾投過一些項目,但是無法退出。是否有可能讓大學科技園建立基金,按照基金的模式來操作,而不是以國有資產的方式。他希望中央層面設置的孵化機構支持資金可以真正地分配和支持到有需要的孵化機構,希望所有孵化機構能聯合起來共同發展。
顏振軍則希望政府有關部門給國有孵化機構“松綁”。“目前市場上約有30%的孵化機構是國有體制,他們大多有好地段、好載體、好團隊,但是卻被機制卡得死死的,遇到一些瓶頸,比如難以留住優秀人才,特別是按照目前的績效評價體系,很少有人敢做投資。因此是否可以突破一點點,政府有關部門發個文,在績效評價等方面有一點點松動,給大家多一些選擇,讓這些國有孵化機構發揮更多創新活力。”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