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作為我國創新資源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的區域之一,京津冀地區在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科技強國征程中應該走在前列。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國家重大戰略。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將“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確定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四大整體功能定位之一,提出要“大力促進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圍繞強化協同創新支撐,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整合區域創新資源三個方面進行了戰略部署,致力做好北京原始創新、天津研發轉化、河北推廣應用的銜接,構建分工合理的創新格局。
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地區整體在創新實力、創新活力、創新績效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北京原始創新和建設國際科創中心邁上新臺階,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也取得了積極進展。當前,京津冀人才資源密集、創新要素富集,匯聚了全國1/3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研究中心,以及近一半的兩院院士。京津冀地區研發經費規模增加明顯,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提升。
然而,京津冀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格局尚未形成,主要表現為:京津冀三省市的科技創新資源分布高度不均衡,京津冀三省市內部科技投入、發展水平、創新能力和資源稟賦存在梯度差異,河北省能力較弱,天津提升較慢;北京對津冀輻射帶動力較弱,科技創新成果在津冀地區轉化比例較低,北京對外技術交易額有90%流向京津冀以外地區;京津冀三省市之間尚未形成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合力,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跨省市科技資源的流動和開放共享程度偏低,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能力未得到有效發揮。強化京津冀協同創新,打造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的任務仍然艱巨。
為實現協同發展戰略整體定位,加快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推動京津冀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新突破。
一是完善京津冀協同創新功能定位,優化創新資源和科技園區布局,建設“一心、三核、三帶、多園區”,形成中心引領、三核驅動、三帶輻射、多園支撐和優勢互補、對接產業的新格局。一心即北京國際科創中心;三核分別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端研發和知識服務核心區,天津濱海高新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創新核心區,河北雄安新區全球創新新高地;三帶即京津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帶、沿海現代工業技術創新示范帶、環京津綠色發展創新創業帶;多園區即以中關村自創區為依托,共建或協同推進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等科技園區。
二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提高研發投入強度。京津冀內部創新投入存在明顯的梯度差異,加大科技經費投入,尤其是天津和河北的投入非常重要。
三是要完善區域協同創新網絡,促進京津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促進北京創新成果在津冀地區轉化,增強北京輻射帶動力。探索形成區域創新驅動發展新模式,完善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商業模式創新,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特別是要根據京津冀創新基礎和現狀格局,建立起創新鏈和產業鏈有效銜接的體制機制,高度重視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
四是要圍繞產業合作關鍵領域加強協同創新。京津之間,如針對儀器儀表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以及專用設備制造業等京津創新合作緊密的產業領域,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加強兩地在這些高端制造業領域的產業合作。京冀之間,從京冀創新聯系較為緊密的儀器儀表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和河北具有一定創新基礎的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領域,加強北京相關產業向河北轉移和輻射,帶動河北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京津冀之間,以金屬制品業為突破口,推動京冀、津冀產業聯動發展,形成京津冀創新——產業新型聯動發展的典型示范。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