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我國重大科技創新方向前瞻布局能力,近日,科技部面向全社會廣發“英雄帖”,重點征集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產生重大突破,并能夠帶來產業升級換代或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顛覆性技術。
《科技部辦公廳關于開展顛覆性技術研發方向建議征集工作的通知》提出,顛覆性技術作為一種另辟蹊徑的革新,具有重塑人類生活、工業生產、商業消費模式的革命性意義,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突破口。
哪些是顛覆性技術
“我國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和國際經貿摩擦的雙重壓力下,如何通過加大基礎研究力度,促進新技術創新和轉化應用,從而形成更多具有技術彎道超車、經濟格局重塑的顛覆性技術,是實現經濟雙循環格局的重要科技創新抓手。”上海交通大學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技術轉移辦公室主任劉群彥說。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對記者表示,顛覆性技術一定是具有產業變革和引領未來發展的科技領域,除了要解決“卡脖子”的關鍵技術,更要突出科技的長遠發展趨勢。“只有看到不足、差距和對未來的預期,我們才會有持續前進的動力源泉。”
而對于何種技術可以稱得上顛覆性技術,記者注意到,今年7月科技部發布的《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組織方案》中提到,顛覆性技術是“可改變游戲規則”的創新技術,以創新思維為根本,開辟新型技術發展模式,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將超越原有技術并產生替代,具有另辟蹊徑改變技術軌道的演化曲線和顛覆現況的變革性效果。
從技術角度看,是以科學技術的新原理、新組合和新應用為基礎,開辟全新技術軌道,產生突破性的創新技術。
從產業角度看,應與產業結合緊密,通過形成新工藝、新產品或新模式,利用技術創新帶動產業升級換代,改變行業主流產品和市場格局,推動相關產業乃至全球經濟的革命性、顛覆性進步。
同時方案提到,大賽重點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未來網絡與通信、生物技術、新材料、綠色技術、高端裝備制造以及交叉學科等可能產生重大顛覆性突破的技術領域。
顛覆性技術有多硬
“相較于硬科技通常包括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等,顛覆性技術常常需要解決的是基礎理論、基礎科學、應用基礎科學等問題,需要從戰略高度來看待,市場前景廣闊。如量子計算將顛覆整個信息基礎設施,市場規模巨大。”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科技創業研究室副主任金愛民說。
“顛覆性技術強調對市場、產業乃至經濟方面所產生的革命性影響,以智能裝備、工業母機、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基因編輯、氫能源、量子計算等為代表的顛覆性技術,具有極高的技術門檻和壁壘,難以被復制和模仿,可能催生大批新興商業模式和新型的產業領域,具有不可估量的市場規模,足以對經濟發展軌跡和人類文明改善產生重大影響。”劉群彥說。
劉群彥認為,通常意義上的顛覆性技術,是指能夠起到改變交易模式、重塑市場規則或形成產業新格局的技術,其基本特點是通過改變和重塑起到“顛覆傳統”的效果。
“比如,氫能源的開發利用就是一個萬億級的產業規模,也可以說是未來的終極能源,就說儲運環節的超低溫液氫存儲設備、超高壓工藝裝備等,希望我國加大在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基礎上的研發投入,補齊我們各產業鏈客觀存在的短板、缺失環節。”祁海珅說。
祁海珅同時表示,我國需要發揮數字技術的優勢,實現數字技術與基礎研發的融合,配合有效的激勵機制,“精準研發、精準施效”,提升科技研發的效率、研發產出率,規避以往的粗獷型投入造成的人力物力等資源浪費問題,保證我國科技研發長久性可持續發展。
“先進技術驅動產業發展,要經過反復迭代升級,才可能穩定和成熟,這一切都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沉淀,需要科技工作者不斷努力才能做到由量變到質變,最終形成顛覆性技術變革。”祁海珅說。
央地齊發力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有關推進顛覆性技術創新的政策爭相落地。2016年發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就提出“發展引領產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也有類似表述,未來將在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在科教資源優勢突出、產業基礎雄厚的地區,布局一批國家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強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交叉融合和顛覆性技術供給。
2020年12月,為加強對顛覆性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北京市政府、科技部和北京新曦顛覆性技術創新基金會合作組建設立北京顛覆性技術創新基金。北京顛覆性技術創新基金首期規模1億元,其中,科技部出資2000萬元,北京市出資2000萬元,新曦基金會出資6000萬元。力爭3-5年將基金規模擴大至10億元。
今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公布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名單,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津大學、東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 12 所學校入選。首批建設高校要瞄準未來 10-15 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技術,著力培養具有前瞻性、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技術創新領軍人才。
今年7月發布的《浙江省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十四五”規劃》提出,謀劃布局人工智能、區塊鏈、第三代半導體、類腦智能、量子信息、柔性電子、深海空天、北斗與地理信息等顛覆性技術與前沿產業,加快跨界融合和集成創新,孕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當前,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我國只有開辟新領域、提出新理論、發展新方法,在顛覆性技術方面取得開創性成果,才能搶占國際科技競爭的制高點。科技部發布征集通知,是希望全社會的智慧來預判哪些領域會出現顛覆性技術,國家來提前謀劃布局。”金愛民說。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肖尤丹對記者表示,顛覆性技術的識別與判斷,本質上是特定技術對科技及經濟社會、人類行為等顛覆性影響的預判和評價,這在技術發展過程中是極為困難的。這既涉及對科技之間的關系、科技發展規律與例外的認識,還涉及科技與社會、科技與市場等復雜外部關系,此外,其他影響某項創新技術作用發揮范圍的因素更是復雜多樣。
“因此,對于顛覆性技術的判斷往往都是事后的,也因為這個特點,敢于嘗試、勇于挑戰、打破成規的技術創新都有可能孕育和產生顛覆性技術。”肖尤丹說。
肖尤丹認為,發展顛覆性技術是著眼當下方興未艾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趨勢,培育當下和未來國際創新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同時,發展顛覆性技術也是著眼我國科技發展從跟跑向并跑、領跑發展,從點上突破向面上突破升級的現實,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客觀發展要求。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