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制造業,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培育發展新動能、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因此,要激發產業增長新動力,開創區域協同發展新方式,構建產業集群發展新模式,再造老工業城市產業新活力,建立企業梯度培育新體系。
先進制造業,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培育發展新動能、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近日,賽迪顧問智能裝備產業研究中心從創新能力、融合發展、經濟帶動、品牌質量和綠色集約5個維度27項指標,對全國293個地級市的先進制造業發展情況進行了系統研究和綜合評估,發布先進制造業百強市(2021)榜單。
深度解碼 城市先進制造業
躍升發展需經歷三次跨越
城市是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基于長期對國內城市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深入觀察和系統研究,賽迪顧問智能裝備產業研究中心提出了城市先進制造業發展演進曲線。總體看來,我國城市先進制造業發展演變階段可概括為起步期、發展期、擴張期和躍升期。從起步期邁向發展期的城市,應做大產業規模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從發展期邁向擴張期的城市,應著力打造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加強企業梯度培育;從擴張期邁向躍升期的城市,應以創新為引領,打通制約優質資源要素流動的堵點,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質量躍升。
榜單分析 先進制造業百強市
發展格局呈現四大特征
東部地區城市是先進制造業發展的主力軍。東部地區共55個城市入榜,江蘇、山東各入圍13個城市,并列第一,繼續引領先進制造業發展;中西部地區共入圍40個城市,其中四川有5個城市入選,入圍數量遠超過其他西部省(區);東北地區有5個城市入圍,大連市從2020年的第45名提升至第35名,大慶市首次入圍。
東北地區老工業城市振興步伐落后于中西部地區。全國95個老工業城市中有26個入榜,其中,59個中西部地區老工業城市有20個入圍,四川入選城市最多。13個東部地區老工業城市有5個城市入圍,其中江蘇常州、徐州、鎮江3個老工業城市全部入圍,并位居榜單老工業城市排名前三甲。東北地區有23個老工業城市,僅有大慶一城入圍。
部分省(區)副中心城市在此次榜單中表現亮眼。此次入榜城市分布于21個省(區),省(區)數量占比接近八成。從城市看,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全數進榜,深圳、廣州、杭州、南京、寧波、青島、武漢、成都8個城市進入榜單前十名。部分省(區)副中心城市在此次榜單中表現亮眼,其中,蘇州作為江蘇省副中心城市,排名超越省會城市南京市。
先進制造業決賽優勝集群所在城市優勢突出。全國25個先進制造業優勝集群分布在20個城市,其中深圳、廣州、南京、青島、成都各擁有2個及以上決賽優勝集群,這些城市位列榜單前十。合肥、西安、無錫、常州、東莞5個城市位列前二十,徐州、惠州、溫州、株洲、德陽5個城市位列前六十。
建議 城市先進制造業
高質量發展應注重“五新”
激發產業增長新動力。堅持創新驅動,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加快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引導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推動傳統產業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為重點進行技術改造;培育一批具有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注入發展前行動力,動態梳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清單,組織實施一批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推動企業“上云用數賦智”,高水平建設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開創區域協同發展新方式。加快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積極融入國家新發展格局,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和產業合作,促進區域協同共進,著重培育一批跨區域產業發展示范試點。充分發揮本地特色優勢,與區域中心城市形成錯位互補、分工協作發展格局,支持龍頭企業與區域中心城市聯合打造創新高地,進一步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合合作,鼓勵企業積極承接有利于延伸產業鏈、具有高技術水平的產業。
構建產業集群發展新模式。排名前位城市應立足現有產業集群特色優勢,加快攻克核心制造技術,強化高端創新平臺建設,構建全球化高端制造技術創新網絡,全力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排名后位城市可借鑒成都-德陽協同發展模式,圍繞優勢產業以最大限度整合科技、人才、資金等要素資源,爭創產業集群科創新高地,形成特征鮮明、鏈條齊全,對全國產業支撐作用明顯的國內領先產業集群。
再造老工業城市產業新活力。老工業城市依托現有資源和產業基礎,挖掘探索產業轉型升級新路徑,再造產業新活力。找出發展瓶頸,打通產業堵點,結合本地產業優勢,深入優化傳統產業結構,大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可借鑒東部地區老工業基地改造成功經驗,構建現代創新體系,加快產品研發,實施數字產業倍增計劃和“百企先行、千企上云”專項行動,創成一批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知名企業、示范園區,探索形成本地的特色發展模式。
建立企業梯度培育新體系。圍繞產業基礎領域和制造業重點領域,分行業打造一批規模大、技術強、品牌響的“領航”型企業和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堅持培優企業與做強產業相結合,分層培育中小企業群體,積極引導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發展道路,培育一批細分領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瞪羚”“獨角獸”企業。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