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這進一步明確了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主要構成、類型和功能定位。
新中國成立72年來,我國基礎研究逐步從無到有,由跟跑到部分領域與國際同行并跑、一些領域甚至領跑。但我們仍需有一個清醒認識:我國基礎研究的整體實力、科技發展水平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并不相稱。
當前,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正迅猛發展,基礎研究是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引擎,我國對基礎研究的需求愈發強烈和急迫。國家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希望基礎研究的累積性進步和突破性發展給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基礎研究?我國在基礎研究的科研組織、經費管理、價值導向和評價體系等方面與良好的基礎研究科研文化還不完全協調,又要如何改進?
基礎研究需分類
基礎研究有純粹理論型、目標導向型、自由探索型等,針對不同類型,需明確定位,實施相應的科研組織模式、經費管理和評價方式。
對于純粹基礎理論研究,例如基礎數學、理論物理等,重大突破具有不可預測性。有時候我們只知道需要研究某個問題,知道解決這個問題具有重大科學意義,但是無法預期這個問題什么時候能突破、在哪個方向上能突破,有時候甚至研究者并不完全能夠理解一些問題的重大意義,這些問題的重要意義需要經過很長時間才會體現出來。所以很難有明確的指標對其進行短期考核。
對于目標導向型的研究,例如基礎研究的大科學工程。這類研究往往有重大科學目標為牽引,需要組織團隊攻關,適合以項目驅動的科研組織模式,其優點在于集中力量辦大事。例如研制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等重大工程,合理的項目規劃、資源統籌、配備團隊等對高質量完成任務目標至關重要。
還有一些自由探索型的基礎研究,完全由好奇心驅動而產生奇思妙想,發現超出當下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知?;A研究的不可預期性有時也往往體現在預期的科學目標與產出的重大突破完全不一致。宇宙微波背景、脈沖星的發現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完善科研組織模式,關鍵是對基礎研究進行分類組織、分類評估,建設良好的科研文化和價值導向。
基礎研究要重“門檻”
基礎研究一定要注重“門檻”,基礎研究肯定需要一定規模的研究隊伍體量,但大家都來從事基礎研究,這既不科學也無必要,反而會造成人力和財力的浪費。
當前國家各個層面都意識到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關鍵是要統一認識,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基礎研究,避免借基礎研究之名來“搶蛋糕”,導致國家投入再大也難以取得良好效果。
近年來,我國論文數量已居全球前列,但真正具有原創性、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的論文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在重論文數量、重雜志影響因子的環境下,學術期刊“綁架”了科研和學術評價,扭曲了科研價值觀,使得真正對科學研究感興趣的、堅持正確價值導向的人,反而覺得科研環境變惡劣了。當然,科研評價也是全世界科學共同體面臨的問題。
基礎研究關鍵在人。對基礎研究的支持有時候就像養魚,需要耐心,一開始你并不知道哪條魚苗最終能長成大魚,必須同等對待,不能操之過急,厚此薄彼。最后終歸會有幾條魚長大了。這就是基礎研究出成果的時候了。
要將對基礎研究真正感興趣的、有潛質的好“魚苗”放到一個具有良好科研氛圍的“水池子”里來,讓他們自然成長。
中國人勤奮、有智慧,我相信中國的基礎研究必定會有突破,需要的是建設一個良好的科研價值導向、科研文化和創新生態。科研文化建設是頭等大事。
基礎研究應重平臺
基礎研究的經費在人才、項目和平臺上應有一個合理的分配。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了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但主要是以競爭性項目為主的支持模式,穩定支持不足。這導致科研人員很難潛心聚焦于國家重大需求中的基礎科學問題和科學前沿重大問題。
尤其是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科研人員爭取項目,本應以科研興趣、解決科學問題為出發點,需要經費來支持其開展研究。但如果變成了為維持個人待遇而爭取項目,那將是極大的人力和財力浪費。這對科研生態的建設也是不利的。因此,就科研經費而言,如何用好這筆錢是關鍵。目前關于項目經費的績效管理,盡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資助機構提高了項目中個人績效的比例,但沒有實現“全國一盤棋”,不同高校、科研機構標準不一,績效比例差異較大,這導致的后果是:一方面,有些機構“攀比”著發放高額績效;另一方面,科研人員為了提高個人待遇,專注爭取項目,而無暇專心于科研工作。
美國、日本的經驗值得借鑒,它們的科研競爭也很激烈。但科研人員從項目中獲得的績效標準是統一的,其個人收入與獲得項目的大小、經費多少幾乎沒關系。
更重要的是,支持基礎研究要重平臺。對于基礎理論研究的資助,支持研究機構比單純支持個人和項目更加有效。給予研究機構自主權,主要體現在科研模式的組織上,認可研究機構具有學術研究管理的能力,給予其穩定支持,從研究機構層面統籌資源,布局調整研究方向和重大問題。
同時,考核也應以研究機構為主,而非考核個人。對于個人的考核應以研究機構為主組織,關注的是在做什么工作、解決了一個什么問題、這個問題為什么有意義等。研究機構招聘合格的青年人才,營造好的科研氛圍和價值導向,科研人員在其中自然而然就成長起來了,出成果也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做好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回歸科學研究的初心。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