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推進創新人才培養的步伐,國家持續推進政策改革,力度可謂空前。教育部曾于2020年1月專門制定了《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推進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的具體措施。《意見》發布至今,國內諸多高校紛紛啟動了新一輪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計劃,此舉也引發了各界對于創新型人才培養問題的持續探討。
從“錢學森之問”談起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是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發出的感慨和疑問。此后,“錢學森之問”也引發來自學術界和實踐界對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廣泛討論。
從討論內容看,人們對于回答這一問題的基本共識在于,我國的人才培養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嚴重不足。因此,社會各界提出了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新期待,認為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養成、創新精神培育、創新能力訓練。基于此,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各類人才培養實驗班、跨學科平臺、書院制改革等紛紛啟動,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但從具體成效看,如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仍然是一個有待檢驗的問題。
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要思考到底什么樣的人才是拔尖創新人才?長期以來,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種“諾貝爾獎”情結,甚至將獲得“諾貝爾獎”視為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成功與否的唯一指標。
事實上,衡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標準有相對標準和絕對標準之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的人們對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認識和理解也有所不同。從人才培養角度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經歷一個系統的復雜過程,短期的急功近利很難培養出真正的拔尖創新人才。
困難重重的培養窘境
自古以來,人才培養問題就備受關注,我國古代的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西方的蘇格拉底則提出“德性即知識”。正是因為人類歷史上不斷涌現出的拔尖創新人才,才使得人類文明不斷延續和進步。但縱觀今日之教育,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之路仍然任重道遠,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
從歷史進程看,教育曾長期被認為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主要起階層固化作用,階級出身論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導。國家在選拔任用人才時更多依靠的是已經相對固化的階層身份,人才選拔對象的覆蓋面相對封閉和狹隘,優秀人才被壓制的窘境也就無法避免,古人壯志難酬的詩句比比皆是。更為突出的是,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應試教育烙印至今仍然難以徹底消除,應試教育在現階段仍然有廣泛的市場支持。
從文化生態看,奉行中庸之道是根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經世哲學,并且廣泛滲透到教育日常生活中,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教育文化基因。時至今日,倡導內斂的“韜光養晦”之策已經演化成一種獨具特色的處世之道。每當有人想脫穎而出時,“槍打出頭鳥”的警鈴似乎總在耳邊響起,明哲保身也就成為脫穎而出的對立面。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很難擺脫這樣一種抑制創新的文化生態,以至于出現“聽老師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荒謬價值觀教育。
從體制機制看,尊師重道異化為教師高高在上,教師不可挑戰的權威抑制了學生主體的創造性發揮,教育機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激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規則體系和運行方略。當前,我國的教育管理仍具有顯著的行政化特征,人才選拔存在隨意性、主觀性和獨斷性,缺乏規范性、公正性和專業性,致使“劣幣驅逐良幣”問題頻繁發生。同時,選拔人才的標準單一、渠道受限,壟斷了優秀人才的發展機會。
事實上,對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而言,每一學生的成長過程都應當是獨一無二的、都應當是不可復制的,政府和學校需要做的就是為他們提供一個鼓勵創新、自由思考的體制機制。
改革應基于“三個面向”
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沖擊,各種新需求、新業態不斷涌現,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一種精英式教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的重要價值日趨突顯。早在1983年,鄧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新時代背景下,這“三個面向”的教育思想對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仍然具有特別的意義。
首先,要面向現代化,打破人才選拔的外部限制,堅持多元的人才選拔標準。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我國有著無與倫比的人才資源基礎和基數,但由于人才選拔方式和標準相對單一,而且受到地域文化和身份的限制,導致優秀人才被束縛在特定的地域和領域,無法在現代化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國家應在組織制度層面打破束縛優秀人才的各種外部條件限制,為優秀人才提供多渠道、多門類的發展選擇和機會。在國家大力推進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學校的人才選拔也應當走向現代化,真正將素質教育落實到具體人才選拔的過程之中。
其次,要面向世界,致力于打造為人類知識文明進步作出貢獻的人才成長環境。全球化時代,人才的概念早已超脫于國家、民族的狹隘視野,真正的人才一定是為人類知識、文明進步做出杰出貢獻的人。
學校在拔尖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國際意識,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力量,還要著力提升學生的國際流動能力和影響力,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獲得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要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教育交流互動,及時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的相關經驗。
第三,要面向未來,基于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和挑戰,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的育人新機制。人才培養是學校的主要職能,但這并不意味著學校可以解決人才培養的一切問題。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過程一定是產業、學校和研究密切互動的過程。
事實上,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到來,但學校的人才培養能力卻遠遠落后于產業需求和研究需求。對于學校而言,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不能只是被動地適應科技發展,而是要發揮“燈塔”的作用,進一步引領科技變革。誰能培養出真正的拔尖創新人才,誰就能在未來的科技創新中占據領先優勢。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