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國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全面發(fā)力,“破五唯”(“五唯”是指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政策陸續(xù)出臺,引起了科研人員的廣泛反響。然而,在“破五唯”之后如何“立新標”,又成為新的挑戰(zhàn)。
2021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強調(diào)要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按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fā)和產(chǎn)業(yè)化等不同成果類型,形成符合科學規(guī)律的多元化分類評價機制。
對此,科研人員有何心聲?多元化分類評價機制如何真正落地?科技評價方面目前還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代表委員們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不是“一棍子打死”
“健全完善分類評價體系,改變科技評價‘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模式,是一個非常好的導向。”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首都師范大學校長方復全告訴《中國科學報》。
方復全談到,有人認為“破五唯”就是要把論文、帽子這些指標“一棍子打死”,這其實是一種誤解。“‘破五唯’不是完全拋棄原有指標,而是改變‘一刀切’模式、探索如何真正用好這些指標。而這需要建立一個綜合性、多元化、多層次的分類評價體系。”
“比如,對于基礎研究來說,論文仍是體現(xiàn)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載體,我們?nèi)孕枰獙⒄撐淖鳛橐粋€評價指標,但要摒除形式主義,不只看數(shù)量,更要看論文的影響力、貢獻力和創(chuàng)新性;對于應用型研究成果,則更多地看科研成果與產(chǎn)品和市場能否有效對接、解決實際問題等。”方復全說。
健全分類評價體系是代表委員們多年來一直呼吁的,全國政協(xié)委員、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藍閩波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藍閩波在剛剛當選全國政協(xié)委員時,就開始關注這個問題。“在一次會議上我舉了個簡單的例子,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兩所學校不同,但面對的評價體系是一樣的,都用論文數(shù)量來評價,但實際上清華大學很多工科專業(yè)未必需要寫論文。”藍閩波說,“如今《指導意見》出臺,是一個很好的導向,期待能真正落地。”
期待改革政策細化、落地
改革措施真正細化、落地,把新的評價理念、方法和標準立起來,是科研人員的期待和呼喚。
全國政協(xié)委員、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何建華告訴《中國科學報》,科技評價體系改革政策陸續(xù)出臺令人振奮,但從科研人員感受到的實際效果來看,變化不夠顯著。
何建華一直關注科技評價改革的進展。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他提交了一份題為《改革科研評價體系,促進基礎研究重大原始創(chuàng)新》的提案。“如今,‘破五唯’成為共識,但用什么來替代原來的評價標準,仍然是有困惑的。結果就是,大家在實際工作中或多或少會沿用原來那些方法。”何建華說。
對于分類評價機制如何細化,藍閩波給出了具體建議。“比如,對某個學科基礎研究的評價,應該多看其在自己專業(yè)領域期刊上發(fā)表論文的情況,而不必只盯著《自然》《科學》等高知名度的綜合性期刊。發(fā)表在本專業(yè)領域期刊上的論文,可能是真正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藍閩波說,“真正合理的評價體系不應該是機械的,本專業(yè)專家自有定論,在這些期刊上發(fā)的論文極有可能是原創(chuàng)成果。”
“現(xiàn)在,很多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對量化考核方式進行了弱化和調(diào)整,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方式,但也要制定符合我國發(fā)展規(guī)律和實情的新的科技人才評價辦法。40余年來,我們積累了大量經(jīng)驗,完全可以走自己的科研評價道路。”中科院院士、西北工業(yè)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說。
改變“太著急”的心態(tài)
“破五唯”也好,健全多元化分類評價機制也好,在何建華看來,最重要的是改變“太著急”的心態(tài)。
“這么多年來,我們已經(jīng)形成了只爭朝夕、多出成果、盡快走向國際科技前沿的氛圍。這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進步,也帶來了困惑。”何建華說,“我們評價一所大學,理應看它培養(yǎng)的畢業(yè)生對社會能作出多大的貢獻,這是相對長期的效果;評價一個科研機構,關鍵要看其科技成果的產(chǎn)出和應用情況,這也需要放在較長的時間尺度上才能看清楚。當我們期望在短時間內(nèi)就評出個高低來,就不得不細化中間過程的各種指標,比如一所大學有多少長江學者、杰青,一個科研人員發(fā)了多少論文、論文影響因子是多少,等等,因為這些指標用起來很快。”
對此,藍閩波也有同感,“最根本的是培育一個良好的科學文化氛圍,有耐心、不急躁。你科研做得怎么樣,大家自有公論”。
方復全也建議,基礎研究成果要以國際視野、用較長時間尺度來評判。比如他所從事的數(shù)學領域,評估周期可以放寬至三年、五年一次,讓研究人員能夠靜下心來,解決一些大問題。
雖然科技評價改革過程有曲折,但方復全對此很有信心。他看到,現(xiàn)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里很多項目是相對自由探索式的研究,國家科技獎的評選開始實行代表作制度,相比于論文數(shù)量,更看重論文的質(zhì)量,以及代表性成果是什么……
“隨著相關政策措施的陸續(xù)出臺、細化、落地,我們一定能克服浮躁心理,建立起合理的評價機制、健康的科研環(huán)境。”方復全說。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