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然而,科技成果多但轉化率不高,依舊是限制我國創新發展“加速跑”的一個現實問題。據工信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在30%左右,而發達國家則是60%至70%。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為什么低?“攔路虎”有哪些?如何突圍?《中國科學報》就此采訪了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
供需脫節 “短板”待補
“雖然我國干細胞領域年均申請超過1000件專利,僅次于美國,但這些專利申請人以高校和醫療科研機構為主,轉化率極低,平均僅5%?!苯衲陜蓵?,全國人大代表、藍光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楊鏗的議案得到很多專家的關注。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校長(武漢)王焰新院士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高校是創新成果的主要來源,是科研成果轉化的中堅力量。但因為產學研深度合作的信息交流機制不暢通,很多高校的先進知識只能“躺在書本里”,沒能很好地轉化為生產力。
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我國(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有效量為221.3萬件,其中42所“雙一流”大學擁有的發明專利超過25萬件。但我國高校專利的總體轉化率僅為10%左右。
事實上,在成果轉化方面,我國不乏優秀案例可循。
作為“中國制造”的一張名片,我國智能鐵路的關鍵技術國產化已經達到90%以上。這背后有什么秘訣呢?
“這個行當最強調的就是產學研合作,使得成果轉化效率大幅提升?!比珖f委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鐘章隊向《中國科學報》表示,在成果轉化中,每一個技術都有應用場景,相關應用基礎研究需與中車、華為、中鐵等工程和設備供應商緊密銜接。
“成果轉化有很多種方法和途徑,比如買賣發明專利也是一種方法。但如果不能跟行業形成一個緊密、系統的銜接,就很難成功。”這是鐘章隊的切身感受,從事相關工作30多年,他跟企業形成了長期的合作關系。
“科學家掌握前沿理論,工程師了解行業痛點,這種研發團隊模式優勢互補,可以避免研發和市場脫節,確??蒲谐晒拥貧?、能落地,打通科研成果走向市場的‘最后一公里’?!比珖f委員、陜西建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義光在會上表示。
會上,多位企業家還建議,探索由國家統籌協調的模式,使產業需求和科研攻關實現精準對接。
“建議采用‘產業鏈出題、政府助題、實驗室答題’的模式,融合創新力量,開展聯合攻關?!比珖f委員、北京首農食品集團知聯會會長唐俊杰在會上表示。
對此,楊鏗也建議成立服務干細胞全產業鏈的國家級促進平臺,構建核心“專利技術池”,著力于關鍵技術攻關和上中下游產業轉化,有效促進干細胞產業鏈發展。
人才隊伍需激勵,也需規范
“找一個專家很容易,找一個行家很難?!边@是一位鐵路研究領域的前輩曾對鐘章隊說過的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成果轉化相關人才的缺乏。
在鐘章隊看來,工程領域的成果應用要靠市場行為、經過招投標和實踐檢驗來實現?!耙小?,知道理論和技術怎么應用?!彼f。
但他表示,目前產學研合作和成果轉化方面的人才與基礎研究方面的人才相比受重視程度仍然不夠,相關人才激勵機制仍需盡快完善。
“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要堅持應用引領與問題導向,加強基礎研究能力建設與工程領域的融合;還要尊重人才,避免內耗,積極營造有利于人才聚集的科研環境?!比珖f委員、中科院院士李陟在會上說。
“高校就是科技創新的‘苗圃’,有很多高質量的‘種子’。高校的功能就是盡可能地培育好這些種子,根據不同的需求,讓其成長為參天大樹,然后把它們投入到市場,讓更多人看到其價值?!比珖f委員、上??萍即髮W常務副校長印杰說。
他認為,這需要高校建立一支專業化的研發隊伍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管理隊伍,同時建立一套完整的體系,推動高校的科技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事實上,為促進成果轉化,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中也提出建立技術經理人隊伍。但全國政協委員、西安艾爾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正國在工作中發現,當前技術經理人隊伍存在迅速擴張和粗放式發展的問題,急需進行規范和管理,他建議成立“中國技術經理人協會”,建立行業自律規則、行業準入標準、職業培訓與繼續教育體系。
落地成果為何成“備胎”?
在日常的采訪中,記者也曾遇到一些尷尬的案例,一些科技成果已經產業化了,但遺憾的是只能作為國外相關產品的“備胎”。轉化的成果“不好用”“不敢用”是制約自主創新成果真正投入應用的一個因素。
全國人大代表、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俞章法就在調研中發現,盡管我國一大批大型高端裝備實現了自主研制,但首臺或首套重大技術裝備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用戶不敢用”的難題。
“好不容易闖過‘技術關’,卻在‘市場關’卡住了?!彼ㄗh,出臺中試基地建設的指導性政策,加大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力度,鼓勵推動科技成果中試工作。
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晨光生物董事長盧慶國的一個主要建議也是關于高水平中試基地的。“一般實驗室取得的科研成果,通過中試條件放大試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善方案,才能進一步應用到大生產上?!彼f,現實中我國科研成果轉化普遍存在重實驗室建設、重生產、輕中試的現象,致使中試環節薄弱、科技成果轉化成功率低、科技成果轉化成本高。
“中試服務平臺作為技術創新的載體,是實踐技術、工藝商業化的必經過程,也是創新成果向生產領域轉移的重要抓手?!比珖f委員、中關村智造大街CEO程靜建議,創建以中試服務行業規則機制為銜接的開放制度新格局。
無疑,面對產業鏈、人才和中試平臺等方面的限制因素,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速跑”,仍需一 一對癥下藥。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