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時期,科技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下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形成了科學救國、科學報國、科教興國、科技強國等鮮明的精神品格,鑄就了“兩彈一星”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載人深潛精神、探月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獨特的精神氣質,融進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成為全社會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2019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大力弘揚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核心內涵的科學家精神,要求“力爭1年內轉變作風改進學風的各項治理措施得到全面實施,3年內取得作風學風實質性改觀”。今年是作風學風能否取得實質性改觀的關鍵之年,但不應是弘揚科學家精神的終點,應認真總結落實經驗,持之以恒弘揚科學家精神,鑄牢科技創新的精神根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為促進科技事業健康發展凝聚強大精神動力問題,多次勉勵院士群體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意見》的頒布實施是對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系統落實。近三年來,中央、部門和地方圍繞《意見》實施,出臺了相關法律政策和配套措施,科研誠信和作風學風建設制度化、法制化步伐明顯加快,教育、宣傳和科普工作卓有成效,樹立了系列優秀科學家榜樣,對廣大科技工作者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為增強文化自信和創新自信、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
應該看到,弘揚科學家精神的制度建設和改革成果更加成熟定型。黨中央出臺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等相關文件及新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都對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學風作出規定。堅持“四抓”定位,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部門職能,深入推進科研領域“放管服”改革。“破四唯”“立新標”并舉,扎實推進科技評價制度改革。完善功勛榮譽表彰制度和科學技術獎勵制度,對作出重要科技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建立常態化的學術不端查處、通報機制,筑牢學術道德底線。保障學術自由,保護科技工作者合法權益,營造追求真理、勇攀高峰、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學術氛圍。
應該看到,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政策要求和保障措施得到系統落實。相關部門和機構建立健全工作機制,通過多種方式落實《意見》要求。科技部在系列規劃及政策制定中落實相關要求,組織編輯出版“科學家精神叢書”,加大了學術不端查處通報力度;教育部出臺或修訂相關政策,推進科學家精神進教材、進校園,深化科技評價制度改革,堅決杜絕片面搶挖人才和教師;中科院建設一批弘揚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和示范基地,組建科學家精神宣講團,組織系列報告會,出版《百位著名科學家入黨志愿書》等圖書;中國科協構建科技工作者之家,發出系列倡議,組織系列論壇、報告會及主題展覽,出版《弘揚科學家精神——走近100位科技工作者》等圖書。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更加重視科學家精神宣傳報道;2020年11月,國務院新聞辦就“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舉行科學家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會;2021年9月,中宣部就“科技報國 創新為民”舉行科創領域黨員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會;2021年,“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暨月壤入港、仰望星空話天宮、大國建造主題展成功舉辦。新聞宣傳力度顯著加強,為加強作風學風和學術生態建設營造了良好社會氛圍。
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我國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更加需要我們弘揚以愛國和創新為底色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進一步激勵和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爭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創造者、建設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引領者,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匯聚磅礴力量。《意見》落實預期將完成階段性任務,但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加強作風學風建設是一項久久為功的事業,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結構性問題。
首先,各部門和機構積極落實《意見》要求,但行政化推進宣傳工作的色彩比較濃厚,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本部門特色資源挖掘不夠,開放共享工作力度需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分工合作機制仍存在提升空間;其次,主流媒體顯著加強科學家精神的傳播,但對于占有較大流量、在普通受眾特別是年輕人當中比較流行的新媒體平臺覆蓋程度還不夠,針對性內容建設和多渠道展示形式仍有待創新;再次,科研誠信與倫理制度建設明顯加強,但實施細則與配套政策相對滯后,與旗幟鮮明地表彰先進典型相比,對典型學術不端事件和存在較大爭議的一些灰色地帶的處理不夠嚴厲、明確和及時;最后,部分機構基層的微生態仍然沒有得到顯著改善,學術民主的氛圍不夠濃郁,傳統評審評價機制不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
未來5~15年是科技強國建設的關鍵時期,要將《意見》要求適當拓展、深化,納入正在制定或實施的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及相關規劃之中。針對新形勢與新挑戰,提出四點建議:
第一,建立部門和機構統籌協調、分工合作的推進機制,結合部門機構特色,挖掘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資源,將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系統融入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第二,加強主流媒體與新媒體合作,發揮主流媒體內容制作科學性、專業性、權威性與新媒體大容量、實時性和交互性等優勢,拓寬傳播渠道,提升傳播質量與效果;第三,統籌抓好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加強作風學風建設工作,明確底線責任及突破底線后的處罰辦法,堅持正面教育引導和負面規范約束并重,加強科學共同體自律與社會倫理、道德及法制他律;第四,加強科學共同體基層創新文化建設,營造學術民主、開放包容的“微生態”。堅持以科技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為評價導向,引導科研人員堅守初心使命,研究真問題,真研究問題,通過“揭榜掛帥”“賽馬”等新機制,為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更多機會。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