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中小企業有了認定標準。工信部近日印發《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評價或認定標準,引領廣大中小企業堅持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實現高質量發展。
“《暫行辦法》不僅對評價認定工作進行規范,更對培育管理提出了系統性要求。”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新經濟智庫首席研究員朱克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暫行辦法》堅持紓困與培優相結合,加快構建涵蓋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進一步增強中小企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提升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什么是優質中小企業
《暫行辦法》提出,優質中小企業是指在產品、技術、管理、模式等方面創新能力強、專注細分市場、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系由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個層次組成。
“《暫行辦法》規定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別代表了優質中小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安徽省工商聯副主席潘保春說,國家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小企業的培育力度,分層分類選拔培育更多優秀的中小企業,為構建未來企業競爭力做準備。
潘保春進一步表示,這些企業普遍具有5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優質中小企業具有較強的基礎研發和行業深耕特點,是制造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二是優質中小企業主要集中于工業基礎領域,是制造業企業的優秀代表;三是高梯度企業備受資本市場青睞,代表了優質中小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水平;四是普遍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優質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普遍高于其他類型企業;五是企業發展韌性足,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優質中小企業普遍呈現出逆勢增長的發展勢頭。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說,優質中小企業具有創新能力強、專注細分市場、成長性好等特點。創新能力強意味著具有較高專業化水平、較強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專注細分市場意味著聚焦主業和細分市場,在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占據重要位置;成長性好意味著發展前景好、盈利能力相對較高,質量效益比較突出,對投資者有較大的吸引力。
如何認定優質中小企業
優質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基礎力量,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堅強支撐。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作,著力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目前已累計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762家,帶動各省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8萬多家。
“目前中小微企業的培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但也面臨標準不統一、服務不精準、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比如創新型中小企業因為缺少評價標準,目前各地都在探索,概念認識上存在差異;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培育標準由各地自行制定,各成體系,不利于培育工作的持續開展。”朱克力表示,因此,為進一步提升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工作的系統化、規范化和精準化水平,工信部在前期開展培育工作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暫行辦法》。
《暫行辦法》明確了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評價或認定標準。創新型中小企業評價標準包括創新能力、成長性、專業化3類6個指標,滿分100分,企業得分達到60分以上即符合創新型中小企業標準。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標準包括從事特定細分市場年限、研發費用總額、研發強度、營業收入等基本條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認定標準圍繞專、精、特、新以及產業鏈配套、主導產品共6個方面,分別提出定量和定性指標。
“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優質中小企業培育的3個層次,三者相互銜接、共同構成梯度培育體系。”潘保春說,這些評價或認定標準的確定,制度化地明確了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的管理體系,能夠促進國家培育優秀中小企業的規劃化和標準化建設,為分層分類培育優質中小企業奠定制度基礎;在培育和扶持中小企業方面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幫助眾多中小企業明確梯隊培育的階段性發展目標,形成對標對表的能力構建體系。
同時,《暫行辦法》提出,建立健全“有進有出”動態管理機制。潘保春說,“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實際上是一種激發提升的“倒逼”機制,能夠促進入庫企業不斷加強自身內功修煉,確保入庫企業保持在庫地位,力爭盡快達到“晉級”標準,從而形成促進企業發展的動力。同時能夠保證入庫企業始終保持高質量發展,為有效開展針對性政策激勵提供基礎。
劉向東也表示,這一機制將通過公開競爭和標準設定,推動所選出的優質中小企業持續保持創新力和發展動力。但這一機制的真正落地,還有待進一步明確退出的標準和條件。
如何梯度培育
一棵幼苗成長為參天大樹不可能一蹴而就。劉向東表示,出臺《暫行辦法》的出發點重在“培育”兩字。
那么,下一步如何開展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作?劉向東說,政府將營造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通過實施動態管理和精準服務,健全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制定分層分類的扶持政策,統籌運用財稅、金融、技術、產業、人才、用地、用能等政策工具,形成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公益性服務協同促進的服務體系,通過搭建創新成果對接、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創新創業大賽等平臺,將更多中小企業加快培育成為優質的專精特新企業,持續支持優質中小企業發展。
潘保春表示,地方政府要加強優質中小企業遴選的政策宣貫力度,大力開展中小企業創優的培訓、研討活動,讓更多中小企業找準政策指導方向,積極籌劃參與遴選入庫。對于遴選入庫的優質中小企業,按需制定配套政策,通過政策支持,強化企業培優的能力建設,讓遴選梯度培育成為促進企業發展的動力。
朱克力說,各級中小企業主管部門應針對性地建立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制定分層分類的專項扶持政策,不斷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應著力構建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公益性服務協同促進的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
企業發展的關鍵是企業自身。朱克力表示,從企業自身出發,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工作核心還是依靠企業不斷增強內生動力,堅持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
“中小企業需腳踏實地、聚焦主業、砥礪奮進、開拓創新,堅定不移走專精特新之路。”潘保春說,此外,優質中小企業的梯度培育工作,可以看作是對我國多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果的鞏固和深化。其中各類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孵化器、加速器、眾創空間和創業園區等為“雙創”立下了汗馬功勞,讓一批中小企業脫穎而出。因此,未來在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中,應該充分發揮各類孵化空間的更大作用,促進其從招商創業向扶商強業轉變,共同推動優質中小企業的發展。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