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實施“三大工程”進一步支持和服務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通過實施“三大工程”、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健全工作機制等三方面17條措施,助推高新技術企業發展。
6月21日,在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張宇蕾介紹,北京市將通過實施“筑基擴容”“小升規”“規升強”三大工程,構建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引導高新技術企業持續增強核心創新能力、提升規模經濟效益。
高新技術企業是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主力軍,是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張宇蕾介紹,2021年,北京市高新技術企業保有量為2.76萬家,在全國各城市中居首位,根據高新技術企業年報數據顯示,總收入6.56萬億元,同比增長43.38%;納稅總額2398.49億元,同比增長53.31%,對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拉動作用明顯。
張宇蕾介紹說,北京市高度重視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科技部指導下,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以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為契機,聚焦高新技術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訴求,把握階段性發展特征,會同20個委辦局和各區、經開區,在廣泛調研和深入討論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聚焦強化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和穩定優質企業在京發展兩個目標,強調政策的導向性、全面性、實用性和精準性。
通過對1619家企業調研、走訪和座談,此次出臺的《若干措施》找準高新企業在認定培育、融資渠道、人才引進等共性問題及不同發展階段的關鍵需求,逐條提出企業“看得懂、用得上”的支持要點和服務舉措。統籌集成各部門政策,綜合運用財政、金融、人才、市場、土地空間等政策資源,結合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措施,形成政策疊加優勢,構建全鏈條政策支持體系。強調用足用好“報備即批準”等政策試點。開發“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與服務系統”,以信息化手段實現認定“全程網辦”和個性化服務資源精準匹配,助力企業“應享盡享”“免審即享”“直達快享”。
具體來看,在實施“三大工程”方面,根據不同階段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需求,分階段提出8條具體措施。實施“筑基擴容”工程,每年培育一批具有科技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企業成為高新技術企業,支持措施包括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服務體系,引導市場機構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培育,深入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報備即批準”試點等。實施“小升規”工程,每年支持一批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壯大,支持措施包括建立“小升規”重點企業支持服務體系,加大資金和創新支持力度等。實施“規升強”工程,支持形成一批綜合實力強、經濟貢獻大的高新技術企業,支持措施包括做好對“規升強”企業的跟蹤服務,支持“規升強”企業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等。
在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方面,從技術、資本、人才、市場和空間等方面提出5條具體措施精準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如,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支持力度。加強對企業的融資服務,支持金融機構開發專項信貸產品、加強與政府引導基金聯動、支持登陸北交所等。強化企業人才服務保障,支持企業拓展產品市場,支持企業參與應用場景、給予首臺(套)政策支持、組織開展與國有企業創新產品(服務)對接等。做好企業空間及用地服務保障等。
在健全工作機制方面,包括加強工作組織實施、用好信息技術手段、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評估督導和強化全流程監管4條具體措施,確保政策措施落實落細,提升企業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來自36氪、百奧賽圖、曠視、北航天匯科技孵化器的與會代表對《若干措施》均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政策聚焦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痛點、堵點,既是“及時雨”又是“定心丸”;具體措施“看得懂、能落地、有實效”,涵蓋了企業發展的全周期;從財政資金支持、人才引進支持、成果轉化支持和科技金融支持等多維度給予全方位的支持,為企業帶來更多政策紅利,進一步提振了企業發展信心;政策著眼于高新技術企業“高”“新”導向,將有利促進首都科技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