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社部公示了18個新職業信息,不僅包括“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增材制造工程技術人員”“數據安全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化解決方案設計師”等以數字經濟為底色的職業,還有“家庭教育指導師”“研學旅行指導師”“民宿管家”等貼近公眾生活的職業。據了解,這些新職業信息在經過公示征求意見、修改完善后,將被納入新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
“您是做什么的?”在我們的日常社會交往中,這句詢問經常聽到。職業,不僅標定一個人的社會角色和身份,也折射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和科技成色,并反映一個社會當下的職業觀念與勞動理念。
也因此,職業變遷一直備受關注。人們從這面棱鏡中“各取所需”,或洞察產業結構的變化及發展趨勢,或觀察就業市場的變化并尋找機會,并以此調整自身的教育等規劃。在過去的幾年中,人社部先后發布了四批共56個新職業名單,每一次都引發廣泛關注和解讀,不少人以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被官方“蓋章認證”為榮。
有新職業產生,就有舊職業出局。2015年,1999年頒布的職業分類大典首次修訂,近900個職業被永遠留在了早期工業化時代。眼下正在進行職業分類大典第二次修訂,料將同樣有一批“過時”的職業被淘汰。而定義“新”與“舊”以及決定更替規則的,則是一個社會的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社會分工深化。在這一過程中,更多符合社會需要的新型就業崗位被創造出來,而科學技術的發展無疑加速了這個過程。這在人社部近年來新職業目錄更新的頻率與數量中可見一斑。
縱覽這次人社部新發布的18個職業名單,并不難找到其現實基礎。比如“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等之于數字經濟,“碳匯計量評估師”等之于“雙碳”戰略,“民宿管家”等之于更細分的市場需求。產業結構的調整,尤其是新的經濟業態,催生了新職業;而新職業的產生與擴容,也將反過來促進專業化的發展,改善人們的生活,并推動相應業態經濟的進一步開拓和發展。
新職業的產生和正名,不僅引領經濟發展新趨勢,還打開了新的就業空間,并在無形中參與形塑人們多元化的職業認知和選擇,在穩就業任務艱巨的當下具有另一重現實意義。尤其是近來涌現的新職業,多數對從業者的專業化技術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勞動關系和工作模式也更加靈活自由,與青年群體的匹配度更高。事實上,這些新職業的創造者和就業者大多是年輕人,未來也一定是一代代年輕人。
與之相關聯的是,因為是新職業,所以其職業標準、行業規范等都還不夠完善,相應的職業培訓及發展環境也都還不夠成熟;尤其是社會保障方面,如前所述,一些新職業就業形態靈活,基于傳統用工狀態和勞動關系的社會保障制度尚不能對這部分人群起到該有的保障作用,這些掣肘新職業發展的問題都應被納入相關部門制定政策的視野。
多個平臺的調查報告顯示,當前新職業人才供需兩旺,但仍存在巨大人才缺口。對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來說,這也是一種提示:還需更好適應產業結構調整,更好對接新經濟、新技術和新業態發展需求。近年來,學科專業目錄調整周期的縮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決職業教育等與產業需求間的錯位和時滯問題。此外,還需敏銳把握新職業的風向標意義,完善專業學科設置與調整機制,推進人才培養改革,更精準對接新職業人才缺口,為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支撐。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