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湖北武漢考察時強調,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業,開辟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科技自立自強取得重大進展,但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間,尤其在部分領域面臨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等問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亟須從主體建設、人才隊伍、區域布局和資源集聚等方面多手齊抓,著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構成國家創新能力體系。這些機構、企業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各不相同,在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體建設時,須分類施策。
具體來說,應健全國家實驗室立法與配套制度建設,提升科研攻關和協同創新能力,完善管理機制,構建穩定的科研人才支撐體系,推動形成長效機制、多方創新資源和穩定團隊。國家科研機構作為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發起者、承擔任務的主體與骨干力量,可牽頭發起和組織實施重大科技計劃,聯合優勢科研力量,協同攻關,形成集群優勢。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重在理論研究,進一步夯實基礎研究和交叉學科研究能力,強化同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的對接,積極探索面向重大科學問題的學科交叉協同攻關科研模式。科技領軍企業強在實踐,可根據自身業務發展,超前布局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統籌行業上下游創新資源,積極探索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聯合攻關的協同創新組織模式。
人才是自主創新的核心力量。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須按照結構優化、梯度配置的人才培養原則,培育一支具有家國情懷和戰略思想、能適應科技創新趨勢、實干擔當的人才隊伍。引進培育一流戰略科學家,能“挑大梁、帶隊伍”,準確把握世界科技發展大勢,統籌、協調、引領、組織大規模科研兵團作戰。搭建培育科學精神、塑造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的重要平臺,發現和培育一批勇闖創新“無人區”、敢當創新“先鋒隊”的青年科技人才。
近年來,我國綜合創新能力大幅躍升,國家創新指數全球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展示出強勁的創新潛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可通過優化布局與區域發展戰略結合,推動形成更多全球創新高地。北京、上海和粵港澳大灣區要用好先發優勢,把握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機遇,廣泛吸引國際創新資源,在更多的世界科技競技場上實現“換道超車”,助力形成全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和安徽合肥在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進程中,可依托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開展跨領域、跨學科、前沿交叉型的基礎科學研究和重大技術攻關,實現科學研究水平與科技供給能力的雙提升,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科技創新動力。
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一個系統工程,須統籌集聚各項優勢資源,完善自主創新體系,提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創新效能。當下,應充分發揮突破效應,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依托,在前沿科學和產業共性技術領域開展一批關鍵科技問題研究,盡快產生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原創科學發現與重大科研成果。充分發揮集聚效應,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平臺,集聚全球頂尖科技人才,吸引世界一流科學家落戶,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奠定人才基礎。此外,充分發揮虹吸效應,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載體,匯聚所在區域技術、資金、人才、機構等創新資源要素,助推區域創新體系完善與創新效能提升。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