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蓄足馬力,加快推進新時代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堅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動科普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
“《意見》聚焦當前科普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進一步明確科普發展的戰略任務和使命導向,旨在以創新和科普的雙重動力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在9月5日舉辦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說。
“作為科協組織,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一個重大歷史責任。”中國科協專職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科普工作應強化價值引領,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以高質量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
亮麗的“成績單”
習近平總書記開創性地提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為我國新時代科普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
十余年來,我國科普工作已經交出一組亮麗的“成績單”。
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從2010年的3.2%提高到2020年的10.56%。同期,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我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這個(排名)上升的幅度和全民科學素養全面提升程度的曲線是完全契合的,反映出科學普及在提升我國整個科技創新能力、形成創新型國家方面發揮的有效作用。”科技部科技人才與科學技術普及司司長吳遠彬說。
他表示,當前上海、北京的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接近25%。兩個城市同樣是我國科學創新中最為活躍,也是最有成效的區域。
據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用于科普事業的財政投入年均增長8.16%,使我國科普事業的保障能力不斷增強。例如,全國科普場館建設走上了“快車道”——2020年,全國共有科技類博物館和科技館1525個,比2012年增長了50%以上。
我國科普人員隊伍在不斷擴大,科普人才培養機制也在不斷完善。2020年,全國科普專兼職人員數量達到181.3萬人,其中有24.84萬人是專職人員。此外,科普傳播的內容和形式日漸豐富,科普產品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通過微博、網絡、微信形式傳播的科學信息已占80%以上。
這些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護航。
從20年前通過的科普法,到去年國務院出臺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從今年8月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的《“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到最近全國人大開展科普法執法檢查,再到此次《意見》的出臺,李萌表示,這“標志著新時代推進科普工作的系統布局已經形成”。
針對性“補短板”
新推出的《意見》在推動新時代科普工作方面將如何發力?李萌表示,將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當前科普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短板和不足。
以科普經費為例,李萌表示,當前全社會科普投入相對較低。“2020年全社會科普經費只有170億元,政府撥款約138億元,占比80%。”他說,《意見》鼓勵社會力量投入興辦科普事業非常有針對性。
在科普場館方面,他指出,場館數量遠低于公眾的實際需求,且大部分場館為綜合性場館,內容形式相對比較單一,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有的甚至存在著內容不準確的問題。
“比如,很多地方有工業遺產公園,可能介紹了工業的發展過程、工廠是什么時候建的、當年是什么樣子的、在國家經濟建設中起了多大的作用。但很少展示這個門類的工業技術的發展歷程。”李萌說,未來需要全面提升科普場館服務能力。
此外,當前科普工作正在由線下平面化向線上線下數字化、智能化結合的方向發展。李萌提出,科普工作需要適應網絡化和智能化趨勢,創新科普工作的理念和方式。
對此,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挺表示,在此過程中,應注意網絡空間中存在的一些虛假信息甚至謠言帶來的挑戰。
據介紹,截至今年7月,中國科協聯合多個有關部委上線運行了科學辟謠平臺。運行3年來,專家庫總人數已經達到1607人,辟謠庫累計收集謠言11464條,發布辟謠作品3911個,總用戶數量已經達到756萬,累計傳播量和話題量超過了73.2億次。該平臺還會同學習強國平臺、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每月發布“科學”流言榜月榜。
王挺表示,下一步,中國科協將持續推進科學辟謠平臺建設,讓“謠言止于智者,讓科學跑贏謠言”,促進清朗網絡空間,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推進《意見》落地開花
為了讓《意見》快速落地開花,李萌表示,將依托全國科普工作聯席會議機制,加強科普工作統籌協同,“構建上下聯動、全國一盤棋的科普工作格局”。科普工作聯席會議機制由科技部、中宣部、科協牽頭,40多個部門參加。“只要這40多個部門帶頭落實,相信《意見》會很快落地并產生效果。”他說。
此外,他還表示,需要發揮好網絡科普力量作用;推出一批感染力強、影響力大的科普作品;支持高水平專業化的科普場館建設,營造重視科普的社會氛圍。
孟慶海介紹,目前中國科協已在全國500個文明新時代實踐中心實現科技志愿全覆蓋,有實名注冊的科技志愿服務者345萬名,有1200萬名科普中國信息員活躍在基層一線。通過發揮科協系統、全國學會和地方科協這“一體兩翼”的組織優勢,推動基層科普工作與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旅游融合發展,同時開展平戰結合的科普實踐活動,以此提升基層科普組織力,打通科普宣傳“最后一公里”。
《意見》再次明確,到202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到2035年達到25%。如何跨越發展實現這一目標?
王挺認為,要精準施策,抓牢青少年、農民和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科學素質提升,動員各方面的力量積極參與。同時,強化保障,完善政策機制體系,在推動科普立法修訂的同時,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制修訂科普條例。此外,完善監測評估體系,強化工作保障和監測評估,深化全民科學素質監測評估。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