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堅持實踐標準,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擔綱領銜者中發現具有深厚科學素養、長期奮戰在科研第一線,視野開闊,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理解能力、大兵團作戰組織領導能力強的科學家。
??戰略科學家既是科學家,更是戰略家,是科技人才中的“帥才”,是引領科技前瞻布局、帶動重大領域創新的“關鍵少數”,是中國科技實力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核心力量。戰略科學家從哪里來?歸根到底要從科技創新主戰場上錘煉出來,從科技創新主力軍里成長起來,從科技創新主方向中涌現出來。
在創新主戰場厚植人才“沃土”
加快培育更多戰略科學家,是從根本上提高原始創新能力、突破“卡脖子”科技難關,在新一輪國際科技競爭中占據制高點的關鍵之舉。
科學家的成長可以靠濃厚的科研興趣、優良的學術訓練和不懈的個人努力,而戰略科學家的成長則必須依靠國家乃至國際重大科技任務,在大兵團作戰實踐中歷練和鍛造領導能力及創新能力。戰略科學家本身不是靠選拔出來的,而是在科學實踐中不斷錘煉并逐漸得到承認的。要改變等待戰略科學家自己“冒出來”的想法,主動為其厚植成才“沃土”。對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要積極為其創造承擔重大科技任務和參與重大科技創新實踐的機會和平臺,支持他們在引領重大原始創新、參與教育和科技戰略頂層設計、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創新發展等方面發揮帥才作用。
回望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科技事業發展,從“863計劃”到“973計劃”,再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這些都是戰略科學家成長的“沃土”,這類研究項目都具有周期長、耗資大、不確定性強的特點。例如“中國天眼”項目,南仁東帶團隊光選址就用了12年時間,整個項目經歷了20多年時間。
培養和造就戰略科學家,需要較長的時間周期。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長遠眼光,有意識地發現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并按照事業發展的需要,著力培養適當規模、質量和結構的戰略科學家,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這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必須通盤考慮、長遠規劃、超前培養、系統實施,從而推動更多戰略科學家脫穎而出。
針對我國領跑、并跑、跟跑的領域和學科,明確重點領域急需、緊缺頂尖科技人才的數量與分布,制定人才發展需求和政策清單,有針對性地支持、引進、培育一批科技創新人才。建議從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制定適應國家戰略需求、遵循科技創新規律、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戰略科學家發現、培養、使用機制。
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新生態”
科技創新作為一個國家科技實力及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只有一個又一個戰略科學家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攻堅克難、敢為人先、奮勇突破,中國的科技實力才能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建議在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總體要求下,綜合考慮戰略型人才、高??蒲性核?、新型科技企業等多方需求,以“創新+創業”“科技+資本”“戰略+科學”的新范式,在產學研深度融合中探索一條戰略科學家培養新路徑。
強化產業鏈和創新鏈同步協同,創新建設新型研發機構。作為有效整合高校智力資源、政府政策資源、社會資本資源的創新主體,新型研發機構在誕生之初就具備重組創新鏈條、打破各類組織邊界、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的特質。有助于強化人才在產學研用融合中的核心要素功能,推動實施“揭榜掛帥”等新型聯合攻關模式。
要發揮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的國家隊作用,加速集聚、重點支持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建議允許具備高科學素養和戰略思維的復合型人才以不同角色同時在高校院所和高科技企業從事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化實踐。以戰略型人才為紐帶,實現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
遵循科研規律激發“源動力”
科技進步與創新發展離不開戰略科學家引領性的探索、開拓和奮進,戰略科學家群體的經驗、智慧和創造需要從國家戰略高度加以重視和引導。
積極支持組建高水平國家實驗室,堅持“四個面向”,緊跟世界科技發展大勢,完成我國發展對科技發展提出的使命任務,多出戰略性、關鍵性重大科技成果。發揮國家科研機構的作用,以服務國家利益和國家目標為主旨,以戰略性、基礎性和定向性科技攻關任務為研究重點,充分體現科研機構組織化、系統化和建制化優勢。發揮高校的戰略科技力量,強化目標導向,推動校企合作,激活高校和企業自主創新的科技自立自強“雙引擎”,形成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交叉優勢。重視以央企為主導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中流砥柱作用,在航空航天、船舶、深海、高鐵、能源、通信、電子信息等領域開展科技攻關。
注重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加快培育和壯大整個戰略科學家群體,按照現代科研規律去支持激勵更多的戰略科學家。繼續從科技體制、運行機制、評價體系、資源配置政策等多個方面深化改革,切實營造有利于戰略科學家快速、自由成長和有效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環境。
對戰略科學家這一頂尖科研人才群體的培養、評價須少一些功利性,在使用和激勵時多一些包容性、主動性、長遠性。
同時,應注重廣納全球高層次戰略科學家。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鼓勵重點引進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在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以及科技學術組織任職,把更多國際戰略科學家吸引和凝聚進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