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十年,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認識最深、力度最大、舉措最實、推進最快、成效最顯著的十年。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9月15日,在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介紹了“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有關情況,并回答了記者提問。
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在黃潤秋看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創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他表示,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地方黨委和政府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情況明顯減少,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風。
與此同時,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被逐步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我們把‘美麗中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把‘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把‘綠色’納入新發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納入三大攻堅戰——生態文明建設的謀篇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系統,也更加成熟。”黃潤秋指出。
綠色發展成效不斷顯現
黃潤秋介紹,過去十年,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平均6.5%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2%,相當于少用14億噸標準煤,少排放29.4億噸二氧化碳。
以下一組數據則對上述結論進行了詮釋:2021年,我國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0%,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16.6%左右,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15.1%;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0億千瓦,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都穩居世界第一;全球規模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上線并平穩運行;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連續7年位居世界首位。
“2022年,北京冬奧會成為奧運歷史上首個‘碳中和’冬奧會,千余輛氫能大巴穿梭于賽場,所有場館100%由清潔能源供電,全部場館達到綠色建筑標準,展示了我國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堅定決心和堅實步伐。”黃潤秋補充道。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其中一個標志性舉措就是部署開展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在黃潤秋看來,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的主要成效可以用“三大變化”來概括:
一是空氣質量發生歷史性變化。“全國細顆粒物(PM2.5)的平均濃度,從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并進一步降到去年的30微克/立方米,歷史性達到世衛組織第一階段過渡值。優良天數比率2021年達到87.5%,比2015年增長6.3個百分點,我國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
二是水環境質量發生轉折性變化。“這十年,我國Ⅰ~Ⅲ類優良水體斷面占比提升了23.3個百分點,達到84.9%,已經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地級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體基本得到消除,人民群眾的飲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土壤環境質量發生基礎性變化。“近些年,我國出臺首部土壤污染防治的基礎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開展全國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的土壤污染詳查,實施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土壤污染加重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另外一個標志性舉措是生態保護修復力度不斷加大,成效顯著。黃潤秋介紹,過去十年,我國森林覆蓋率提高了2.68個百分點,達23.04%,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建成首批國家公園,建成首個國家植物園和種子庫;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全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初步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25%以上;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
深度參與全球生態治理
過去十年,我國還堅定踐行多邊主義,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
黃潤秋將我國的全球環境治理貢獻概括如下: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充分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領導人峰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宣布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等東道國舉措,會議發布《昆明宣言》,開啟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篇章;深入開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倡導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和“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開展南南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環境治理水平等。
201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理事會通過推廣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決定草案;201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2021年,COP15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成為聯合國首次以生態文明為主題召開的全球性會議。“可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肯定,我國正在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黃潤秋表示。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