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9月28日電 記者楊舒從28日召開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十年發展報告會上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科院以解決我國農業發展重大科技問題為己任,聚焦世界農業科技前沿、應對國家重大需求、投身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創性科技成就。
會上發布了中國農科院十年來十大標志性科技成就,分別是:作物組學和遺傳學突破性新發現成果累累,挑戰傳統科學認知;農作物有害生物防控體系日趨完善,“蟲口奪糧”保豐收;耕地保護與地力提升技術迭代升級,守牢糧食生產“命根子”;農業綠色技術與產品推陳出新,留住老百姓“金山銀山”;高致病性禽流感阻控成功,“人病獸防”體系引領全球;口糧新品種量質齊升,裝滿中國人“糧袋子”;高油油菜、優質蔬菜等助力三產融合,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突破性國產家禽品種接連審定,中國人餐桌擺上“中國禽”;專用化大型家畜品種自主培育,“卡脖子”時代一去不返;農產品檢測“駛入高速路”,老百姓看得清楚吃得放心。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介紹,這十年,中國農科院全力支撐“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施,取得歷史性突破。在口糧與谷物高產優質技術攻關方面,水稻育種實現品質大幅提升,“華浙優261”大幅度提高了超級稻食味品質的優質化率,“中嘉早17”年應用面積穩居南方稻區第一位。小麥育種突破高產優質兼容瓶頸,優質強筋小麥“中麥895”累計推廣5100多萬畝,灌漿速率、耐熱性居黃淮麥區主栽品種首位。“中麥578”高產示范田平均畝產841.5公斤,面包品質達到進口優質小麥水平。玉米密植技術連創高產紀錄,畝產最高達1663.25公斤。大豆品種“中黃13”累計推廣超過1億畝,穩居全國推廣面積之首。
在耕地質量保護和用途管控能力方面,中國農科院科技支撐東北黑土地、北方旱地、南方水田、南方旱地、鹽堿地、設施農地和后備耕地等“七塊地”質量保護與地力提升的能力大幅提升。集成典型紅壤農田酸化綜合防控技術,六省大面積示范,實現糧食增產12%以上;創建南方低產水稻土改良與地力提升技術體系,示范區水稻畝均增產100公斤以上;建立主要糧食產區農田土壤有機質提升關鍵技術,示范區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12%以上,增產5%以上。全域高精度數字化土壤監測系統全面建成,實現農田利用“天上看、網上查、地上管”,為高標準農田用途管控提供科學依據。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