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近年來,各地紛紛將目標瞄準概念驗證,一批概念驗證中心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不久前,東南大學蘇州醫療器械研究院類器官與器官芯片概念驗證中心、中科院蘇州醫工所高端醫療器械概念驗證中心等8家概念驗證中心在蘇州高新區科技創新大會暨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推進會上揭牌。去年11月,杭州市國科新型儲能材料概念驗證中心、杭州市中美華東合成生物概念驗證中心等杭州市首批認定的15家概念驗證中心正式授牌。
“最初一公里”舉步維艱
概念驗證這一提法源自歐美高校或公共部門的概念驗證平臺或資助計劃,旨在為早期成果配置資金、開展技術與商業化驗證,降低風險、驗證可行性,并吸引進一步的投資,以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阻礙,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斷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生態環境。
“有的項目有商業化的可能性,但絕大多數項目在驗證之后發現它們在商業化道路上可能還有很多難關,并不具備實現產業化的條件。”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創新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員王雪瑩表示,實驗室成果一旦做出很可能就停留在紙面上、停在結題報告之后,可能沒有資源或者沒有能力也沒有相應的激勵讓課題組繼續做成果驗證,但驗證本身也有風險,有可能是不成功的,所以課題組一般不會輕易去做。概念驗證中心的出現,可以大大減輕課題組的成本負擔,是科研人員愿意看到的。
聞路紅是寧波大學科學儀器創新團隊的學術帶頭人,多年從事質譜儀等科學儀器成果轉化事業。“概念驗證類似技術預研,也就是在正式立項研發產品前,要通過預研判斷技術路線是否行得通。之前這個環節只能靠政府科研項目或科研人員自己想辦法解決。”聞路紅說,“很多情況下,有想法以后,如果沒有資金支持、沒有人手、也不具備相應的科研條件,這項好的思路想法和早期成果便沒有了下文。概念驗證提出來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科技成果產業化‘最初一公里’的問題。”
聞路紅表示,概念驗證平臺整合了從人到科研條件再到資金鏈等一系列的問題,可將研究人員好的思路想法和早期成果轉化為可初步彰顯其潛在商業價值的技術雛形,并對那些不具備商業開發前景的設想加以淘汰,進而推動科技成果從創新的源頭早日邁向產業化,這有助于推動成果轉化加速提效。
王雪瑩也坦言,當下市面上的各種驗證中心實際上僅僅是一個平臺的性質,并沒有相應的配套項目。“如果有配套項目后續支持,哪怕是相當小的項目,只要能支持一兩個研究人員按照這個方向做下去,項目最后可能會出現非常有價值的產品。”
“概念驗證中心可以配套一些后續的支持舉措,在支持項目前期篩選的基礎上孵化項目,助力其產品化。”王雪瑩說。
載體建設呈升溫態勢
概念驗證中心是指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和企業,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原理或技術可行性研究、原型制造、性能測試、市場競爭分析、二次開發、中試熟化等驗證服務,加速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的新型載體。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成都、蘇州、武漢、石家莊、西安等眾多城市已先后發布了與概念驗證中心建設相關的政策文件。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支持資金管理辦法(試行)》明確提出,支持科技成果概念驗證平臺建設,為在京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及企業等提供科技成果概念驗證服務。為進一步深化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近期投入資金近5000萬元,支持首批概念驗證平臺建設,中央在京及市屬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及企業建設12家概念驗證平臺獲得支持。《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2021-2023年)》明確提出,支持概念驗證平臺建設,每家每年最高支持資金200萬元。《廣州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強調,要探索運營新機制,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探索概念驗證中心建設模式,根據自身條件成立概念驗證中心。深圳市出臺概念驗證中心資助政策,支持概念驗證中心建設,每家最高資助500萬元。
“我國概念驗證中心建設已呈升溫態勢。”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主任、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聶飆表示,“相較國外較為成熟的概念驗證中心,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有一定差距,”聶飆表示,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支持成果轉化的資本投入不足。目前處于概念驗證階段項目難以申請到政府支持的資金與補貼,也難以受到風投機構的青睞,從而產生了“資金缺口”。二是專業化、復合型的技術經理人才隊伍緊缺。篩選評估具備市場潛力和應用前景的科技成果是概念驗證的起始和關鍵環節,而現狀難以適應過程復雜、風險較高、周期較長的技術轉移工作。三是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需要進一步強化。當前我國概念驗證中心主要依托高校院所,然而企業是實現技術到產業化的重要主體,應鼓勵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設立概念驗證平臺,使相對成熟的成果在企業環境中驗證及應用,彌補基礎科研與技術應用之間的鴻溝,促進成果轉化更好地應用至生產現場及市場推廣。
越是顛覆性創新,在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面臨的不確定性就越大。近年來,概念驗證中心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企事業單位,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原理或技術可行性研究、原型制造、性能測試、市場競爭分析、二次開發、中試熟化等具有商業“閉環”的創新生態圈。東南大學蘇州醫療器械研究院類器官與器官芯片概念驗證中心揭牌之前,該校已經探索建立起了概念驗證中心的成功運營模式,構建了“引進團隊—應用研究—可行性驗證—二次開發—中試熟化—成果轉化”的概念驗證及轉化流程。人體器官芯片項目就是其成功進行概念驗證的一個典型案例。目前,該人體器官芯片項目已經從概念驗證階段邁入產業化階段,順利完成成果轉化并成立產業化公司——江蘇艾瑋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高校、科研院所探索科研成果轉化路徑帶來示范作用。
如何邁向“最后一公里”
“我國科技創新的硬實力不斷增強,國家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持續活躍。根據即將出版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2022(高校院所篇)》顯示,我們統計分析了2021年3649家高校院所的數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總合同數超56萬項,同比增長21.5%;總合同金額達1581億元,同比增長24.4%。”聶飆表示,此外,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迫切要求我國必須緊緊抓住科技自立自強這個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發揮概念驗證平臺的積極作用,深度挖掘市場需求、進一步降低風險、提高科技成果商業化潛力與可行性,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此外,聶飆表示,盡最大可能保障成果的順利轉化,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成果的目的是轉化”,也就是“結果導向”或者說“市場導向”。借鑒國外經驗,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應由技術轉移辦公室、概念驗證中心、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校企創新平臺等構建多維度轉化服務體系,與國有資本、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協同發力,通過專業化技術經理人為紐帶,共同進入早期技術研發成果領域,深度挖掘高校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成果,推動高校基礎科研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