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世界,高性能機電裝備已經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各領域,其研制能力堪為國家科技水平與實力的重要體現。機電裝備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以機為主,“電”服務于“機”,如數控機床、工程機械等機械裝備,其目的是實現優異的機械性能;二是以“電”為主,“機”服務于“電”,如雷達、通信等電子裝備,其目的是實現優異的電性能。而這正是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段寶巖為代表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電)機電工程學院幾代機電人數十年孜孜以求的“逐夢”主戰場。
作為我國電子機械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的高地,這里誕生了我國最早的機電交叉專業——無線電設備結構設計與工藝,這里率先建立了領域內的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這里開辟出了我國電子裝備機電耦合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新領域,“中國天眼”FAST柔性索托系統之由來、“逐日工程”空間太陽能電站地面驗證系統之成功是標志性成果。
中國電子學會認為,西電機電人“形成了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機電交叉融合培養模式,培養了一大批有愛國奉獻精神、專業基礎扎實、創新能力強的畢業生”。今天,在大國科技逐鹿以及人才培養競爭趨于白熱化的國際大背景下,對凝結西電近30年人才培養經驗所形成的卓越人才培養做法作一總結,以在新征程上繼往開來,作出新貢獻。
“課程群”+“知識圖譜”,以“重構優化”之務破“育人課程”之困
電子裝備是機電緊密結合的系統,其電性能的實現不僅與機械、電子、傳熱、控制等學科水平密切相關,更取決于它們的交叉融合。機械結構不僅是電性能實現的載體和保障,而且往往制約著電性能的實現與提高。“交叉”“融合”自始至終貫穿于西電機電人的科研與教學工作中,他們是若干個學科“交集”重疊區域的一群創新攀登者。多學科交叉融合重疊意味著創新難度增大,這首先體現在學時矛盾上,不僅傳統的“機械”“力學”“低頻”“高頻”“數字電路”“電磁場與電磁波”等課程“組團”搶占學習者的時間,在新業態、新工科的情況下,“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工業大數據”等課程也華服登場,學習者有限的學習時間更顯捉襟見肘,大有“望洋興嘆”之困。
西電機電工程學院破解“學時”之困有三種做法。
重構:專業基礎課以“課程群”的方式被重新打開
如果將一門門課程按照模塊庖丁解牛般拆解,“零件”鋪展在一個平面上后,重復——這個時間的潛在“殺手零件”便會很快凸顯出來?!皺C構綜合與運動學分析”就是這樣一個換個馬甲反復出現的“零件”,最終,多余的“馬甲”統統被沒收,它被放在“機械原理”中精講,學習者時間就在這樣的沒收中被有效回收,進而“機械原理”“精密儀器”“機器人技術”等課程被歸置到機械課程群。以此類推,學科各自為戰的孤立狀態成為歷史,集群化的整裝再出發創造了新的歷史。
實例:讓工程背后的數理本質“浮出來”
“泰勒級數展開”,學過高等數學的人對此不會陌生。在西電機電工程學院,天線機電耦合理論模型在數理基礎課的課堂上出現了,這來自施教者的“匠心”,將典型科研事例引入數理課堂。抽象被實例“拯救”,這種“拯救”甚至延伸到數學建模的下沉。在機箱機柜設計中,“神七”返回艙機載機箱的設計事例被引入,白天亦懂得夜的黑,實例是懂得的催化劑。
貫通:專業核心課的“硬核實力”
在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中,少林寺藏經閣的掃地僧是一個行走的“藏經閣”,一個個潛入經閣的偷“藝”者在他面前都敗下陣來,究其原因在于他的“貫通”。對于任何一名電子機械領域的卓越人才而言,“天線原理與結構”“機器人結構與控制”“電子設備熱控制技術”“電子部件三維打印技術”就是他們走向“貫通”的四本“秘籍”。它們在增進學生對多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上可以以少勝多,因此成為課程體系重構和優化的重點,進而在提高課程時效比中厥功至偉。
“創新工程坊”+“科教產平臺”,以“思維賦能”之本就“育人模式”生成之實
西電機電工程學院基于近30年畢業生與用人單位跟蹤調查發現,傳統培養模式下學生的交叉綜合能力偏弱,這在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科技難題上表現得尤為明顯,不能從復雜表象中抓住問題實質,如何破解?
他們將三把“鑰匙”放入實踐能力和思維方法的培養中。
入坊:一場主動出擊的學習遠征
對西電機電工程學院的本科生而言,工程坊是其求學生涯中的深刻記憶。這種以跨專業、跨年級的博士、碩士、學科導師為特征的工程實踐之船,每年都會以項目的名義在學院的動態信息發布欄里“招兵買馬”。從“機械綜合實踐”創新坊到“機器人”創新坊,數量之多、覆蓋之廣,總能讓學生成為“兵”或者“馬”,策馬揚鞭之下,學生收獲的是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而這是工坊創立的初衷。
實習:科教產平臺上的新兵拉練
每年,西電機電工程學院有200名左右的學生會拿上行程表,在計劃的時間,背起行囊,等待開往遠方的客車。旅途的那一端是一個個培訓基地。西電與中國電科集團裝備研究院、華天科技等骨干企業建立了包括“電子產品結構設計”“高端電子裝備制造”在內的16個產教融合培訓基地,這還不包括與之具有同樣價值的科教平臺,它們是依托“逐日工程”空間太陽能電站地面驗證系統建設的“微波無線傳能”平臺,依托天線與微波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中國天眼”FAST建設的“大型柔性天線”平臺,與中國電科14所共建的“電子裝備結構技術聯合創新研究中心”。強大的“基地+平臺”提供了一個真實的戰場,學生的交叉綜合能力以及面向新業態和新工科的工程實踐能力在這樣的一次次拉練中得到提升。汗水之下,入學時一張張稚嫩的面孔之上有了士兵的模樣。
思辨: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武器
在西電,有一類特殊的課程總能吸引學生銳利的目光,國家級教學名師梁昌洪教授的《科學精神與方法》便是其中的代表,這是打魚人授之以漁的苦心孤詣。進一步講,段寶巖院士的“逐日工程及其關鍵技術”以及吳偉仁院士的“探月工程中的機電耦合前沿技術”,更是為正在進行中的這種系統方法的學習送來最新的思考“實例”。在這樣一種培養氛圍中,視野的開闊、工程認知能力的提升,以及創新思辨能力的大幅增強,都顯得不那么令人意外。在這樣的育人模式之下,卓越人才的呼之欲出亦為文章的應有之義。
“重大項目”+“課程思政”,以“塑人以骨”之功成“育人以德”之制
兩個問題在學院對畢業生的調研與對在校生的分析中凸顯出來:一是對實際工程中的硬骨頭不敢啃、不想啃;二是重數值仿真、輕實物研制??茖W信仰與意志力在迎難而上和遇難而退的分水嶺凝望著一名科技工作者的風骨。
問題廓清,知所從來,提出并實踐三個良方。
思政:從身邊的故事講起
西電,這座深具紅色基因的學府本身就是一本鮮活的思政教科書。起步于1960年的機電專業,一路走來又為這本教科書增添了新的卷頁。院士領銜的導學團隊成為打開這本教科書的重要方式,“開學第一課”“電子機械大視野”、機電人講機電背后的故事、“科創”“報國”“服務國家重大需求”“解決‘卡脖子’技術”,詞語匯聚,潤物無聲,心靈被心靈震撼,人生被人生引導,勇氣被勇氣激發,骨氣在對燈塔的仰望中重塑。
闖關:獨一無二的“訓練題庫”
學院組建了教學名師領銜的教學團隊,開發了跨學科綜合性“實驗+實踐+項目”的意志力、耐挫力訓練題庫,預埋陷阱或障礙,使學生在攻堅克難的闖關中增強能力與勇氣。馬世航,2021級本科生,一個意志力提升項目的闖關成功者。經過提升項目鍛煉后,針對中國工程院發布的深空探測難題,他提出了星表飛行器推進創新方案,得到我國“天問一號”總設計師張榮橋的肯定和鼓勵。
參研:重大科研現場最年輕的身影
讓本科生加入研學團隊,走進重大科研項目,科研戰場上最年輕的“兵”將遇到現實中最難的“題庫”。你可能不行,但學校允許你不行,你更可以挑戰,翻山越嶺的歷練以及“戰場”上的見聞,激發的不僅是樂于鉆研、獻身科研的意志品質,更收藏了以后漫漫科研之路上一次次“狹路相逢”之時獲得力量感的“畫面之源”。
結束語
西電機電工程學院在交叉融合型電子機械卓越人才培養模式上的“133”探索與實踐,即交叉融合型卓越人才培養模式與三種創新做法探索、三個破解的良方,成功開辟出一條適合我國領軍人才和技術骨干拔節而長的現實發展路徑。課程體系優化的同時顯著提升學生培養質量,近5年來,學科競賽獲國家一等獎32項、二等獎130項,畢業生中涌現出高亮、訾斌、丁貴廣、羅鷹等領軍人才,受到行業學會和專家高度評價。與此同時,學科和專業建設亦成效顯著,榮獲2021年陜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牽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完成國家規劃教材4部,獲批國家一流課程3門、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2項、國家新工科教改項目1項,4人入選國家教指委委員。學校獲批國家一流專業6個、國家特色專業2個,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電子機械專業群。此外,理念與做法被多所高校借鑒采用,同時《中國科學報》、CCTV、《科學中國人》、鳳凰衛視等媒體也分別對此作了專題報道。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