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遼寧,春寒料峭,沈鼓集團透平公司轉子車間里卻熱火朝天。30多米高的廠房內,天車吊運著各種零部件來回穿梭,數控機床前,工人們操控著機器,緊張有序地制造海上平臺壓縮機的各種配件。
今年2月,由沈鼓集團研制的我國首臺套9MW級大型海上平臺壓縮機順利通過72小時負荷運行考核,標志著我國海上天然氣生產擺脫了對進口壓縮機組的依賴,填補了我國海上油氣平臺用壓縮機的國產化空白。
沈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戴繼雙表示,作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戰略型、領軍型企業,沈鼓集團堅持將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驅動力,無論市場風云如何變幻,沈鼓始終將創新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國家需要啥,我們就干啥。”3月17日,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孫東明在金屬所向大家傳達全國兩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當前,我國在新一代通信技術中的受限空間溫控器件領域還存在‘卡脖子’難題,這就是我們科技工作者需要奪取的陣地。”
為實現微型半導體溫控器件供應鏈自主可控,中科院金屬所委派孫東明作為聯合創始人,以5500萬元的專利無形資產入股,成立遼寧冷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實現微型熱電制冷芯片的科技成果轉化。“我們要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以企業為主導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把我們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轉化為產業的競爭優勢,實現科技成果真正落地。”孫東明表示。
面向需求,攜手創新。3月23日,來自全國24個城市的129家央企國企民企負責人、5家省級金融機構負責人會聚遼寧錦州,召開央地合作對接會議。在推介錦州市技術成果轉化項目時,錦州市委常委、副市長朱學新表示,將聚焦高校院所、高端科研人才、龍頭企業研究機構的前沿科技成果,以顛覆性、產業成熟度和市場規模為核心指標,確定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智能制造為重點投資方向。
作為制造超高功率電極的優質材料,針狀焦是專精特新的高效產品,也是國際市場上的“稀缺貨”。由于國內缺少生產企業,產品始終供不應求。推介會上,錦州石化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郝相民表示,錦州石化將以“建設世界級針狀焦生產基地”為目標,投資9.5億元,建設40萬噸/年針狀焦裝置,力爭年底建成,明年投產,使企業成為國內提供穩定貨源的高品質針狀焦供應商。
先進產品的背后是科技人才的力量。遼寧省阜新市委組織部人才工作科科長李萍說:“阜新市注重發揮科技人才對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深入實施‘百名博士進百企’專項行動,從遼寧省內外高校院所遴選一批博士與科技型企業開展對接合作,助力企業創新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人才是第一資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培養造就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校長馮夏庭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的重要講話中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東北大學作為高質量教育、高層次人才、高水平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將加快推進一流大學建設步伐,持續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和交叉學科建設,在重點領域實現優質科研資源和人才培養資源協同共享,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更加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