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了《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工作作出新的系統部署。《方案》明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建好10000個左右國家級一流專業點、300個左右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建成高等教育強國等。
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調整,在我國已形成制度性安排。每一次調整都引發廣泛的社會關注,這一次亦然,甚至關注度和討論度更高。《方案》提出,在未來3年內調整優化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而據官方統計,近年來普通高校本科專業每年的調整幅度僅為約5%。截至2023年5月31日,我國現階段共有高校3013所,在學人數達4655萬人,從如此龐大的高等教育規模觀之,本輪調整優化的幅度不可謂不大,所涉及的教師和學生人數不可謂不多。另一方面,隨著高考日益臨近,如何針對學科專業設置變化進行志愿填報,事關考生的職業選擇與發展,因而也備受關注。
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是知識傳承創新的主要場域和核心支柱,也是高等教育為教育、科技、人才共同形成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核心變量。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數字技術催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深刻變革,國家和社會發展提出超大規模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要求。在此背景下,本輪高校學科專業調整優化,正是要以學科專業調整優化推動教育變革,積極回應世界發展和時代變遷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加多元、個性化、高質量教育的需求,為國家發展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高校學科專業調整優化,是高等教育服務國家需求、建設高質量體系、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推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切實將《方案》規劃圖變成實景圖,需要我們牢固樹立系統思維,既兼顧當前的主體利益,更要重視未來戰略布局,既注重速度變革,更突出效率變革,真正讓學科專業結構優化同新發展格局所需要的教育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相匹配,蹄疾步穩走好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落實好高校學科專業調整優化的部署,對于廣大高校來說,根據自身學科專業特色和優勢、平衡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至關重要。現代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交互影響,使得產業結構升級速率呈指數級增長,學科專業調整與不斷涌現的新產業、新業態存在時空彈性問題。高校促進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更緊密銜接,將能更有力破解長期以來學科專業優化調整與市場需求對接“慢半拍”的壁障,打通與市場連接的“最后一公里”。當然,學科專業調整優化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做簡單的加減法,而是在不斷調整中進行優化,實現有機更新,穩健有序做好升級換代。
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宜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以避免出現部分高校“蹭熱”和低水平重復造成新的“結構增加”問題。哪些學科專業需要調整優化,高校要進行充分的論證和謹慎的規劃,且當注重特色學科的文化傳承,深耕細作學校獨具特色的傳統優勢學科,統籌“高峰”與“平原”學科專業,只有既激活傳統學科潛能,同時孵化新興前沿學科,才有可能形成主體學科、主干學科、支撐學科、特色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等交叉融合的學科體系。
推動學科專業高質量發展,要強化新設專業學科的質量監測和跟蹤管理,制定新一輪學科專業的評價標準也不宜遲。高校要根據調整優化的學科專業加緊做好設施設備、師資建設等相關配套和迭代更新,設置好與調整優化后學科專業相匹配的課程模塊,以新的課程群支撐新的專業群、學科群。穩慎推進新舊學科專業的漸次接轉,特別要做好當下在讀大學生的融合與交叉培養。加緊研制新的學科專業科學評價方案,以新的評價方式為杠桿導引激活整體辦學活力,推動學科專業建設高質量發展。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