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根據該組織在2022年末和2023年初進行的就業前景調查,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區的27個行業集群、45個經濟體,共803家公司的調查情況,參與調查的公司雇傭員工規模總量超過1130萬人。自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首次發布該報告以來,今年已更新至第四版,報告主要預測了2023—2027年未來五年的全球就業趨勢、工作崗位變化情況和勞動力技能需求,分析了世界宏觀經濟形勢和技術應用將如何重塑勞動力市場、深刻影響工作崗位及技能需求,并探討了企業勞動力轉型戰略計劃等問題。
全球勞動力市場格局趨向分化
《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對不同收入水平國家、就業群體以及主要行業部門的勞動力市場格局進行了歸納分析,展示了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對世界各國的勞動力市場,以及各類行業群體就業表現的不同影響。
低收入、中低收入及高收入國家勞動力市場表現分化明顯。過去三年,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和地緣政治危機的交織演進,增加了各國勞動力市場的不確定性,擴大了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差距。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普遍面臨失業率上升的問題,而高收入國家則出現勞動力短缺現象。例如《報告》提到,美國的消費品零售和批發類企業調查顯示,有近70%的職位存在空缺,其中制造業有近55%的職位空缺,休閑和酒店業有近45%的職位空缺;2022年經合組織地區的失業率為4.9%,處于200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相比之下,許多發展中經濟體的勞動力市場從經濟衰退中恢復速度緩慢,尤其是對于酒店和旅游等服務行業依賴性較高的經濟體,例如,南非正式失業率已攀升至30%,比2019年之前高出5個百分點。
不同受教育水平和年齡群體的就業差距增加。《報告》對各國的失業情況調查顯示,僅受過基礎教育的工人群體受到經濟下行的負面影響最為嚴重,且這一群體重返勞動力市場的能力相對不足,2019年至2021年的三年間,羅馬尼亞、瑞典、奧地利等國家,僅受過基礎教育的工人失業率增長比例是受過高等教育工人群體的兩倍多。此外,青年群體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抵御失業風險的能力也相對薄弱,尤其是在南亞、拉丁美洲、北非和東歐等地區,青年就業情況尚未完全恢復到2019年之前。總之,從過去三年的表現看,各類經濟體對于就業弱勢群體的政策保障能力不一,發達國家能夠及時采取應對措施促進就業恢復,而新興市場國家則受限于財政空間,難以為弱勢群體和公司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數字通信和信息技術產業引領就業增長。經合組織的數據表明,過去三年,多數國家的數字通信和信息技術產業出現了較為強勢的反彈,但住宿、食品和休閑產業、消費品類制造業、批發和消費品行業的恢復速度較慢。《報告》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可能會繼續影響各產業部門的就業格局,盡管人工智能被證明是有效的通用技術,但由于通用技術的發展前景往往難以預測,因此在企業等組織機構學習和應用這些技術的同時,社會和政府需要及時建立相應的監管體系。領英(LinkedIn)與《未來就業報告》的合作研究,統計了過去四年全球就業數量增長最快的100種職位,其中,技術和信息技術(IT)相關的職位占到16個,在所有類別中排名第三;人力資源和人才招聘是第二大最受歡迎的職位類別,而其中大多數與信息技術特定崗位的人才招聘相關。
技術進步對企業和就業的影響加速
《報告》指出,第四次工業革命加快了技術采用的步伐,并將跨越產業部門和地域約束,改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邊界。多數受訪企業認為,新技術和前沿技術應用,以及由于數字化發展引發的技術進步,將在未來五年對其組織影響最大,預計也將推動超過一半的受訪公司實現就業增長。在技術采用方面,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的采用可能性很高,超過75%的公司希望在未來五年內采用這些技術;數字平臺和應用程序是對企業數字化轉型影響最為廣泛的技術,86%的受訪企業表示,會在未來五年內將其納入運營范疇,其次是教育和勞動力技術,81%的公司希望在2027年前采用此類技術;相比之下,機器人、儲能技術和分布式賬本技術采用的比例相對較低。總而言之,技術進步和應用正在改變工作方式、工作內容和技能需求,在創造新崗位的同時形成對部分傳統工作的替代效應。
各行業對于新技術的采用程度不一。《報告》顯示,技術進步對于各行業及就業的影響存在差異,受訪企業的技術采用偏好不同,導致少數行業對新技術的總體期望要高得多,而有些行業則更為謹慎。電子、化學和先進材料等行業計劃采用的新技術高于平均水平,而就業服務、保險和養老金管理以及房地產行業則最不傾向于采用新技術。其中,在對待環境管理技術的采用方面,各行業差異最大,預計93%的石油和天然氣企業雇主表示將應用該技術,其次是化學和先進材料(88%)及消費品生產(86%);相比之下,只有26%的就業服務企業雇主愿意采用這項技術,其次是教育和培訓類企業(36%)以及保險和養老金管理類企業(42%)。與此類似,對于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技術,80%的電子行業企業組織、77%的研究、設計和商業管理服務業雇主和75%的能源技術和公用事業雇主表示,將在未來五年采用該技術,而僅有46%的采礦和金屬類企業、42%的住宿、食品和休閑服務業,以及30%的農業、林業和漁業雇主表示將采用該技術。
技術應用和數字化轉型將推動就業機會增長。《報告》認為,包括經濟增長放緩和供應短缺在內的宏觀經濟結構問題,是影響未來就業的最大威脅,在其數據覆蓋的6.73億個工作崗位中,未來五年預計將新增6900萬個新崗位,淘汰8300萬個崗位,凈減少1400萬個崗位,相當于目前崗位總量的2%。在這種情況下,《報告》認為,推動技術應用和發展數字化雖然會引發勞動力市場的劇烈波動,但整體上會導致就業機會的凈增加,除人形機器人和非人形機器人兩種技術創造就業崗位的凈效應為負以外,其他所有技術都有望在未來五年內創造凈就業機會。大數據分析、氣候變化和環境管理技術以及加密和網絡安全,預計將是就業增長的最大驅動力,創造就業崗位的凈效應分別為58.0%、49.5%、45.8%和43.3%。其他新技術的應用和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也將創造更多新的工作機會,例如,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應用,相關企業對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專家的需求,預計將增長40%,即100萬個工作崗位;與企業擴大數字接入的需求同步,電子商務專家、數字轉型專家以及數字營銷和戰略專家預計將增長25%~35%,從而創造200萬個工作崗位。
未來五年工作崗位和技能需求展望
技術革命在創造新崗位的同時,對部分傳統職業造成沖擊。隨著自動化、傳感器技術和在線服務的應用范疇不斷擴大,行政管理以及傳統的安全、工廠和商業領域預計損失的工作崗位最多,接受調查的組織預測,到2027年,包括收銀員和票務員,數據錄入、會計、記賬和工資職員,以及行政和執行秘書在內的記錄保存和行政職位將減少2600萬個。另一方面,受諸如供應鏈縮短、投入成本上升、農業技術使用的增加和對適應氣候變化的投資增加等因素影響,一些非技術領域的工作將出現大幅增長。《報告》顯示,未來五年,年增長最快的職位將是農業設備操作員、重型卡車和公共汽車司機、職業教育教師以及機械師與機械修理工。
未來五年44%的工作技能將被調整。在2027年之前,60%的工人將需要技能培訓,但目前僅有一半的工人能夠獲得足夠的培訓機會。《報告》認為,分析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是未來五年技能培訓最重要的兩項內容。盡管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在大規模就業的核心技能中,僅排在第15位,少數公司認為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被過度強調為一項核心技能,對員工的重要性將下降,但仍有59%的公司預測,其重要性將上升,許多公司將其視為戰略優先事項,從現在到2027年的五年間,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相關技能,被參與調研的公司認為是其培訓戰略的第三要務,也是員工規模超過5萬的公司的第一要務。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是保險和養老金,管理、娛樂和體育,信息和技術服務,電信業務支持和房舍維護服務,以及電子行業領域最優先考慮的技能;高效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人類計算機編程、網絡和網絡安全技能、一般技術素養以及設計和用戶體驗。未來五年,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將占據美國、巴西和印度尼西亞受訪公司技術培訓計劃內容的40%以上。其次最受企業培訓重視的技術技能是設計和用戶體驗,在大多數國家和行業,這一內容還不到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戰略優先級的一半,在今年調查所涵蓋的國家中,僅有西班牙和拉脫維亞超過了這一數字。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