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消費新熱點層出不窮,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不斷推陳出新,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元、更豐富的選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培育壯大新型消費。
專家表示,要適應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創新消費業態和模式,更大激發經營主體活力,不斷拓展新型消費潛力。
催生新需求
新型消費是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催生出的一系列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和新服務的統稱,已成為消費增長的新空間和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姜照表示,新型消費基于居民美好生活需要,能夠更好實現供需適配和產銷銜接,具有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沉浸式體驗感較強、個性化定制化品類較多、能夠較好滿足消費者“悅己”精神需求的特征。
2023年,我國新型消費呈現持續快速發展態勢。新技術加速落地,激活消費新需求。在線健身成為拉動全民健身的重要渠道之一,智能家居產品從單點智能向全屋智能發展,可穿戴設備等新型智能硬件使用體驗不斷提升。
新場景不斷拓展,帶來消費新體驗。在線上,直播帶貨、社交電商、社群團購等消費業態快速發展。在線下,以“露營經濟”“夜經濟”“城市漫步”為代表的消費新場景層出不窮。此外,線下文體活動持續帶動吃、住、游等綜合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應對新問題
當前,新型消費領域還存在一些短板,制約了新經濟健康發展。比如,區域發展不平衡,一些地區基礎設施不足、公共服務滯后等問題凸顯;行業發展不充分,部分政策制度供給與實際發展需求之間不匹配不契合;營商環境有待優化,準入限制不規范、平臺壟斷、不正當競爭等問題仍然存在。
培育壯大新型消費還面臨不少瓶頸。一方面,新消費流量易逝。盡管消費市場逐漸回暖,但居民消費風格回歸理性,部分新型消費行業出現疲軟態勢。不少基于線上的新型消費只是“觸網”或進行了簡單的智能化升級,并未同步帶來功能品質的升級,缺乏持續創造消費需求的能力。
另一方面,新消費供給有待優化。以文旅新型消費而言,不少文旅產品缺乏創新、同質化嚴重、產業鏈過短。類似淄博燒烤、長沙夜市的現象級內容還不夠豐富。要鼓勵各地打造集合多種文化和旅游業態、文化內涵豐富的消費集聚區,推動傳統商業綜合體轉型升級為文體商旅綜合體,成為城市文化和旅游消費目的地。
盒馬產業研究院院長原若凡認為,從消費市場結構來看,我國消費市場正從過去的橄欖型變成現在的啞鈴型,中等收入群體在消費上更加回歸理性,消費者從沖動消費、超前消費、享樂消費轉變為計劃性消費、理性消費、健康消費,愿意花更多的錢在商品品質、功能及情緒價值等方面。企業端要擁抱消費市場變化求轉型,通過垂直供應鏈等供給模式的變革與創新,用更低的價格帶給消費者更高品質的商品。
融合促創新
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認為,新型消費尚處在培育階段,具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和空間,需要與其他增長點互動融合。比如,可基于體育消費形成體育旅游、體育健康、數字體育等各類融合性消費,創造更多可能性。
培育壯大新型消費,還要推動平臺企業、科技企業在消費領域的創新,鼓勵傳統消費領域的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快手科技副總裁陸謙表示,對平臺型科技企業來說,要結合自身的技術優勢和用戶生態特點,抓住壯大新型消費的發展契機。在直播電商保持穩健快速增長的態勢下,進一步提升直播電商生態的服務供給能力,更好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需求。推動數字技術與不同產業融合,用技術提升行業和消費者之間的連接效率。
專家表示,拓展新型消費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站在全局高度來謀劃,既要關注供給和需求的適配,也需要政策和體制改革的配套,推動消費結構優化升級。
姜照建議,要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持續優化消費供給、完善消費環境等方面發力,深度挖掘新型消費的潛力。
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方面,鼓勵和支持更多勞動者創業創新,為創業者提供場地、資金等政策支持。
在持續優化新型消費供給方面,引導商圈、步行街進行數字化智慧化改造提升,加大對消費品牌的引進力度,提升品牌消費供給水平。引導本土企業結合歷史文化資源,研發更多迎合消費者需求的國貨“潮品”。推動智慧零售、特色餐飲、休閑娛樂、文化演藝、體育運動等多業態的融合。持續完善服務行業的標準規范,促進生活性服務業提質擴容。
在持續優化消費環境方面,引導線上線下消費場所加強商戶信用管理,建立多維度、全過程的評價體系,為消費者消費決策提供依據。鼓勵消費平臺建立爭議在線解決機制,積極探索利用數字技術開展在線調解、在線仲裁、在線審理糾紛等,加強數字消費領域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