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提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這為我們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和構建國家競爭新優勢指明了方向。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持續深化,新質生產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人工智能是新質生產力重要的驅動力,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對于抓住數字經濟時代機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新質生產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在數字經濟成為社會發展大趨勢,我國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新質生產力的時代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新質生產力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新技術為支撐。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時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領域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呈現深度交叉融合、高度復雜和多點突破發展態勢。支撐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也在新技術的作用下進一步升級,形成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礎設施。
新質生產力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數據要素因其獨有的低邊際成本、強滲透性和融合性等特點,可推動生產工具和設備、生產方式、資源配置方式不斷優化升級,推動物質生產力創新。
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如今以依靠資源大規模投入為特點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弊端日益凸顯,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從科技創新中尋找新方法和新路徑。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
新質生產力以深化新技術應用為重要特征。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成為新型通用技術,對越來越多行業和產業發展產生賦能效應。新技術滲透的諸多領域,都在不斷形成新質生產力。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成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同時也是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和構建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新賽道。
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具有廣泛性和革命性。在數據要素和新一代技術共同作用下,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傳統產業升級轉型持續推進,由此產生的影響不只體現在自然科學領域和生產力范疇,而是從根本上重塑著人類社會的勞動方式、生產組織方式、社會組織運行和社會制度體系,進而塑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人工智能是新質生產力的引擎
人工智能為科學技術創新提供原動力。過去100多年來,基礎研究領域經歷了革命性突破和飛速發展。如今,人工智能為基礎科技領域實現新突破提供了新路徑。在新材料研發、醫藥和生物等新技術領域,人工智能得到廣泛和深入應用。我國于今年3月就“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作出專項部署,布局前沿科技研發體系,人工智能對科技創新的原動力作用得到充分肯定。
人工智能通過賦能各行各業形成新質生產力。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實現了兩個方面重要突破:一是通用性大大擴展,這種通用性建立在預訓練大模型的基礎上,并推動數據、算法、算力在研發層面功能性地深度融合。二是實現了與自然語言的融合,使人工智能可以真正融入千行百業。隨著技術迭代創新,人工智能將在更深層次上廣泛賦能政務、新聞、金融、制造等垂直行業領域,不斷形成新質生產力。
人工智能通過塑造新型勞動者形成新質生產力。一是利用智能技術創造出與人類不同的智能化“勞動者”,在無人實驗室和無人工廠中,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智能機器人已成為實驗或生產中人類的得力助手。二是通過培養適應數字經濟時代需要的技術型復合型人才,推動社會生產力創新。
但與此同時,也要看到,人工智能在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更高效率的同時,也潛藏著信息傳播失序、數據濫用、算法歧視、新型技術控制等風險。盡管很多問題是自信息技術應用以來一直存在的,但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無疑使得其中一些問題更加復雜,如處理不當可能造成更大社會危害。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還需要對人工智能進行有效治理。
綜合施策探索適合中國特色的發展路徑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需要牢牢抓住人工智能這個“牛鼻子”,綜合施策,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路徑。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是全面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以科技自強自立支撐新質生產力形成。應以問題為導向,通過設立國家級人工智能基礎研究項目等方式,主攻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關鍵共性技術體系;建立健全重點科研機構和大型科技企業優勢互補的合作研究機制,完善產學研結合的系統創新體系。
二是大力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化,以新興產業發展引領新質生產力形成。要密切圍繞新需求,著眼于發揮我國獨特優勢,大力培育人工智能新產品和新服務,積極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化。堅持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加快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技術創新,謀劃和布局一大批高技術產業落地,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集群,大力引育“專精特新”企業。
三是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在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打造新質生產力。要發揮人工智能在產業升級、產品開發、服務創新等方面的技術優勢,促進人工智能同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各產業變革。要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探索構建“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平臺體系,助力企業科技成果轉化。
四是大力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數字化人才,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要聚焦發展需要,深化人才制度和體制機制改革,健全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評價制度。針對人工智能前沿技術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要搭建對外交流平臺、暢通引進渠道、完善人才引進相關服務。深化高校、職業院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加強產學研融通。
五是秉承“在發展中治理”的理念,健全人工智能治理體系,確保人工智能技術造福全人類。要加快制度創新,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的人工智能治理體系。圍繞解決人工智能領域通用性和基礎性問題,加快推進國家層面關于人工智能的綜合性立法和制度建設,重點解決監管制度的穩定性和前瞻性。加強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倫理相關的制度建設,真正把人文倫理觀念融入智能化產品和服務中。積極參與人工智能治理領域國際合作,積極貢獻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國智慧”。
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