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而戰略科學家正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中的“關鍵少數”。
近年來,我國不斷強調要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那么,戰略科學家如何涌現?是否存在培養路徑?應該如何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成長營造適宜的“氣候”?在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中國科學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多位兩會代表委員、一線科學家。
何為戰略科學家
盡管每個人對戰略科學家的理解各有側重,但受訪者不約而同提到了幾個關鍵詞: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理解能力、廣泛的影響力、組織大兵團作戰的能力。
“較高標準的科學價值觀以及較高水平的科學鑒賞力、判斷力,這3個屬性應該是戰略科學家所必需的?!比珖f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種康說。
在種康看來,戰略科學家往往有著更高的站位,能以戰略眼光來評價或思考國家的科技、產業發展方向。這意味著他們不僅要了解一個學科,還要了解其他學科;不僅要了解科學,還要了解社會;不僅要了解中國,還要了解國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認為,戰略科學家首先應具備廣泛的國際影響力和號召力,這是其能夠在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層面發揮關鍵作用的標志。
在田剛看來,戰略科學家學術造詣要高,研究能力和學術水準需要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接受和認可;應該具備洞察力和前瞻力,能夠敏銳地觀察并預測科技發展的趨勢和方向,識別并解決核心關鍵科技問題;能夠團結其他科學家,培養青年科學家。
“一個領域的發展不可能僅依賴一個人就能實現。戰略科學家需要發掘和培養優秀的人才,并充分發揮人才優勢,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碧飫傉f。
“相比上個世紀,今天國家層面提出的要求更高,科學家要發揮引領作用,對他的造詣和水平的要求也會更高。”科技史學家、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王揚宗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半個世紀以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都是在交叉學科背景下孕育出來的,因此成為一名戰略科學家“不能只盯著自己的小課題”,還需要對交叉領域發展方向具有判斷力。
是否存在培養路徑
“戰略科學家應該是由學者的內在要素和外部培養條件共同塑造的?!比珖舜蟠怼⒅袊茖W院院士朱永官對《中國科學報》說。
作為一名生態環境學家,朱永官在職業生涯中結識了一些學術大家,他們大多善于學習,也善于抓住合作的機會。正如國際科學理事會現任主席Peter Gluckman在與朱永官聊起成長經歷時所說,“拓展朋友圈,多一些合作伙伴,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很多”。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俞書宏認為,戰略科學家的成長跟培養有關,但也需要個人對科學有執著的追求和濃厚的興趣。“這樣才能具有優良的科學素質和眼光,能夠厘清和洞察一個領域的發展趨勢,真正把握戰略的制高點和關鍵的科學問題,領導團隊也才能心無旁騖地實現科學夢想或戰略目標?!彼f。
在田剛看來,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通常涉及多個因素,個人的天賦、才華、教育、機遇和環境等都起著重要作用。因此,不拘一格發現人才非常重要。
“從某種程度上說,許多戰略科學家也是從拔尖人才中培養出來的?!碧飫傉f,如果遇到一個好的人才或苗子,國家或學校層面應給他提供更多的平臺和發展機會,根據發展的不同階段,引導和發掘其潛力。如果他不僅個人表現出色,還能帶動其他人做得好,那么就應該為他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甚至搭建適合他發揮作用的平臺。
田剛表示,戰略科學家的發現并沒有統一的模式,每個人的情況都是獨特的。但無論如何,學術能力始終是首要的,此外,視野和胸懷也非常重要。
“有心栽花花不發。如果沒有競爭的機制,有意地培養不一定能夠選出最優秀的人才。因此,要有一定的培養渠道,同時也要能夠容納在培養渠道之外‘野生’的優秀人才。”種康說。
如何創造適宜的“氣候”
作為一名數學家,田剛表示,近年來,我國包括數學在內的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在國際舞臺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整個科學家群體中,戰略科學家仍占少數。
田剛認為,發現戰略科學家需要擴大拔尖創新人才基數,使更多有潛力的科學家能夠脫穎而出。同時,培養相關人才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先找到好苗子,通過培養一批優秀的人才,從中選出更多戰略科技人才。
為此,田剛認為,這需要創造開放寬松的科研環境,鼓勵科研人員探索;要營造容忍失敗的社會文化氛圍,提供有助于創新和自由探索的空間;要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邊遠地區如何發現更好、更多的優秀苗子,如“英才計劃”的實施,在培養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要總結成功經驗,拓寬更多渠道,還要促進國際交流合作、拓寬視野。
多位科學家認為,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與“氣候”對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極為重要。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洪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我國今天的科研環境與過去相比已大為改善,所需要的戰略科學家應該來自更廣的學術領域。從年輕人中培養未來的戰略科學家,要目光長遠,盡量摒棄急功近利的考核。
“戰略科學家的涌現更需要瞄準現實的需求,需求是創新最大的牽引力?!敝煊拦僬J為,培養戰略科學家就是要為年輕學者創造與最優秀科學家并肩作戰的機會,要有多學科交叉合作與交流的平臺,要有允許“不著邊際”的學術思想碰撞的空間。同時,要讓科學家心無旁騖地思考和探索,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用在創新實踐上。此外,要崇尚學術平等,讓年輕人脫穎而出。
種康認為,培養高水平的具有鑒賞力的科學家,有助于產生高水平的戰略科學家。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相比,今天國家的需求很多,選擇也很多,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可能沒有精力去思考更大的問題,看不到問題的緊迫性,而是整天想著一個實驗該怎么做,這可能是社會發展到現在出現的一個新問題。
多位專家還表示,科技發展除了需要培養戰略科學家,還要兼顧更廣泛科學家隊伍的意見。
在俞書宏看來,培養戰略科學家隊伍,讓他們真正發揮作用,對國家科技創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非常重要,但不能忽視每個研究機構中那些踏踏實實、眼光獨到的科學家,要讓他們有充分的機會為國家科技創新和發展戰略提供睿智的建議。
王揚宗也認為,科技戰略研究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在當前深化科技機制體制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各方面優秀科學家充分發揮作用,保證國家各個角度的利益及各個學科的均衡發展。
為此,他建議,質疑問難,可以嘗試更為開放的科學戰略討論。讓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參與到戰略決策的過程中,提升戰略決策水平。同時,盡可能跟國際接軌,不斷吸收有海外經歷的優秀科技人才,充分消化、吸收國外科技戰略精華,并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來制定戰略和政策,解決中國具體的問題。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