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使用好、規范好這一新興技術,確保其為全人類發展帶來積極貢獻的關注與日俱增。“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全球峰會”近期將在瑞士日內瓦召開,國際電信聯盟是主要組織方。圍繞人工智能的應用和治理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國際電信聯盟副秘書長托馬斯·拉馬瑙斯卡斯。
記者: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其應用領域不斷擴大,有益和有害使用的可能性同時在增加。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您對此次峰會有何期望?尤其是與去年峰會相比有何新意?
托馬斯:“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全球峰會”自2017年以來已連續舉辦七屆,人們對這一議題的興趣空前高漲。國際電聯與40個聯合國伙伴共同維護著全年運作的“人工智能惠及人類”平臺,該平臺匯集了多個行業的領導者和塑造者,并強調人工智能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
人工智能在醫療保健、農業增效和災害管理等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人工智能解決方案還可以幫助減少全球5%至10%的溫室氣體排放。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的一份報告預計,未來幾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將為全球經濟增加約2.6萬億美元至4.4萬億美元的收入。
我們在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上的“創新工廠”展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創新成果。例如,Poseidon人工智能降低了魚飼料成本,衛星數據應用TOLBI提高了西非的腰果產量,以及SI Analytics的GeoCloud提高了氣候預測水平。
生成式人工智能一經發布便引起了公眾對該技術的強烈興趣。在人們日益擔憂機器主導未來的情況下,我們展示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將如何加快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但我們也面臨著艱巨挑戰,包括錯誤信息、深度偽造和持續存在的偏見。最近的分析表明,45%的人工智能系統存在性別偏見。人工智能對環境的影響也很大,數據中心消耗的能源和水資源越來越多。資源競爭帶來了另一種風險,存在競爭關系的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在競相爭奪稀缺的微處理器芯片。
各國各地區都在加速完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今年的峰會專門設立了“人工智能治理日”。治理日將提供機會用于審查這些框架,討論如何確保框架間的一致性和協同性,同時推動框架從原則走向實施。截至目前,已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部門以及來自私營部門、學術界和民間團體的代表確認參加。60多位高級別演講者將介紹不同的觀點,我期待各種真知灼見的交流,特別是其他專業領域對現有政策和法規的看法。
記者:各國在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問題上意見不一。作為一個國際機構,國際電聯將如何幫助參加峰會的各方達成共識,以便其成果能夠提高全人類的福祉?
托馬斯:聯合國各成員國于2015年一致通過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寶貴指導,幫助我們從氣候行動、教育、衛生、性別平等、消除貧困和其他關鍵目標的角度評判人工智能的成本和收益。國際電信聯盟一貫采用協商一致的方式確保技術惠及全人類,而不僅僅是少數人。
從根本上說,人工智能的前景取決于普遍網絡連接。今天,約有26億人,或者說三分之一的人類,仍然沒有連接網絡。與此同時,我們看到發達國家主導了約80%的數據中心,全球各個國家在高性能計算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甚至更大。人工智能專利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這進一步擴大了數字鴻溝,包括數字技能、在價值鏈上的位置、人工智能數據集的代表性以及人工智能政策的準備情況。
每個人都可以從人工智能中受益,但前提是我們都參與了數字經濟的加速發展。有趣的是,與成熟市場的消費者相比,中低收入國家的消費者似乎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更感到興奮、風險規避程度更低。
在推動實現普遍、有意義的網絡連接和可持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國際電聯在廣泛的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利益相關方之間建立伙伴關系并促進合作。將世界各地的人們連接起來仍然是國際電聯作為聯合國數字技術機構的首要使命。
作為我們的重要舉措之一,“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全球峰會”匯聚了監管機構、私營部門、民間團體、學術界國際機構等共同探討人工智能在促進共享繁榮和全民福祉方面的巨大可能性。公平性、可持續性、責任和包容性等價值觀是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的出發點。
記者:今年下半年召開的聯合國“未來峰會”,一項重要議程就是簽署《全球數字契約》。您認為“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全球峰會”將為此作出什么貢獻,以及為建設一個開放、自由、安全的數字未來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托馬斯:人工智能創新者、投資者和行業參與者的真知灼見可以極大豐富國際討論。我們的峰會議程將繼續探索社會經濟、人道主義、人工智能治理等問題。
最初,“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全球峰會”是一個解決方案峰會。7年來,峰會雖然在不斷成長和發展,但它一直堅守自己的初心,即作為一個學習、分享和共創人工智能未來、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平臺。
對于像人工智能這樣的技術,世界需要針對各種應用量身定制治理框架。新興技術治理對國際電信聯盟來說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我們近160年的歷史見證了從電報時代到無線電頻譜、移動寬帶、數字革命,再到人工智能無限可能性的包容性技術合作。
對于即將召開的“未來峰會”,我們從歷史中汲取的經驗教訓將一如既往地適用。我們需要搭建平臺,將政府與企業、學術界和民間團體匯聚在一起;需要為發展中國家籌措資金并加強能力建設。
今年9月召開的聯合國“未來峰會”,將有助于為未來幾年的全球數字合作鋪平道路。國際電聯還在向聯合國秘書長的高級別人工智能咨詢機構獻計獻策,該機構正在起草有關國際治理的建議。
在考慮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惠及人類時,我們不能指望有什么靈丹妙藥。我們需要從正確的愿景出發,并借鑒各方經驗;必須堅持公平、包容和可持續原則;世界各國必須在人工智能領域開展合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一個讓技術作為工具促進全球繁榮發展的未來。
記者:中國是世界上領先的人工智能開發和應用國家之一,今年早些時候中國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您認為中國的做法如何體現“人工智能惠及人類”的主題?
托馬斯:聯合國的做法是將全世界帶到對話桌上。這也是國際電信聯盟在全球科技界付諸實踐的方式,即通過技術標準實現各類系統、網絡和服務之間的互聯,并確保人人均能獲取。人工智能造福人類體現的正是這種協作方式和包容性精神。
中國作為人工智能創新的主要力量,需要參與到這些討論中。我們歡迎中國參與對人工智能機遇、挑戰、風險和治理問題的研究。歡迎中國領先的科技公司作為贊助者和演講者參加即將舉辦的峰會。中國電信、阿里巴巴集團、華為和中興通訊等都將參與其中,我們期待他們對人工智能以及如何擴大惠益發表見解。
最近,來自百度和阿里巴巴的專家在人工智能惠及人類網絡研討會上發表了關于中國和東南亞大語言模型發展前沿的演講。百度去年推出的知識增強型大語言模型“文心一言”已經吸引了超2億用戶。與此同時,阿里巴巴集團的達摩院正在通過基于Llama-2模型的“SeaLLM”來解決區域語言多樣性問題,通過持續的預培訓、詞匯擴展、專業指導等來增強這些模型,以掌握不同的東南亞國家語言。
這些都展示了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能夠為更廣泛的群體賦能,并有可能將人工智能和可持續數字化轉型的惠益帶給數億新用戶。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