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上海,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不斷涌現,新質生產力正在實踐中鍛造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和支撐力。
緊盯科技創新,上海正聚力攻堅突破,以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邁上新臺階。
1.強化科技布局賦能新質生產力
時的科技是一家致力于研發高商業價值傾轉旋翼載人電動飛機eVTOL的公司。面對國內傾轉技術缺乏的困境,時的科技團隊持續攻堅克難,成功推進縮比機、框架機、原型機等驗證工作,并于2023年實現原型機首飛,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技術空白。目前,其E20 eVTOL已進入傾轉測試飛行階段,預示著商業化應用的臨近。
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是上海肩負的重大國家戰略任務。近年來,上海以排頭兵的姿態和先行者的擔當,著力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更好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高質量發展。
前不久,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通過國家驗收。作為“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一,僅工程試運行期間,新建線站就已服務約8萬小時,用戶發表科學論文近500篇,其中包括《科學》《自然》《細胞》等期刊論文12篇,并為35家國內領軍企業提供定制化技術解決方案,其支撐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能力可見一斑。
2019年至2023年,上海五年累計有20個1類國產創新藥,全國占比近四分之一,30個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數量約占全國五分之一。2023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規模9337億元,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連續6年成功舉辦,首個由上海發起的國際科技大獎向全球頒發;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一輪的科技創新集群排名當中,上海-蘇州集群排名全球第五……
2023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上海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4.4%左右,集聚超過2.4萬家高新技術企業,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50.2件。
為搶占科技前沿,持續增強上海科技創新源頭供給,上海聚焦人工智能、Web3.0、合成生物學等前沿領域和數學等基礎學科,打造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先后組建了上海浦芯未來互聯網技術研究院、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
同時,上海強化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科技布局,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戰略決策咨詢機制,制定實施計算生物學、合成生物學、基因治療、元宇宙、區塊鏈等領域專項行動方案,深化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6G、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等領域創新布局。
改革基礎研究組織實施方式,深化“基礎研究先行區”建設,探索更加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運行管理舉措同樣重要。上海建立以選題為基礎的選人機制,鼓勵支持科學家開展高風險、高價值科學問題研究;聯合龍頭企業實施“探索者計劃”,由企業“出題”“閱卷”,推動形成基礎研究多元投入機制。
上海把持續增強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放在首位,為培育新質生產力賦能助陣,以穩健扎實的步伐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從“建框架”向“強功能”躍升。
2.在產業升級中創造新質生產力
產學研醫強強聯手,會有多“強”?
走進聯影集團展廳,“世界首臺”“重新定義”等詞匯標注在一臺臺造型各異的醫療裝備旁。這家企業自2011年于上海誕生,十多年間“躍遷式”成長,不僅扭轉了過去幾十年高端醫療裝備領域高度依賴進口的局面,產品更是“殺出國門”,進駐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3100多家臨床及科研機構。
在上海,從高端醫療器械、數字醫學領域到生物醫藥研發,醫生成為醫學創新鏈的“鏈主”,通過發揮自身優勢,整合資源,助力產業鏈上下游貫通融合。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是以科技創新為起點,培育和發展新產業為路徑,推動生產力發生質態躍升的過程。十年來,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在上海蓬勃發展,規模增至1.6萬億元,占上海GDP比重達三分之一。
上海聚力攻堅突破,戰略前沿領域技術攻關加快推進,2023年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39項,科技支撐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建成并交付運營,在大飛機、海工裝備、衛星互聯網、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
一批大國重器取得重要突破,大飛機實現商業首飛、國產大型郵輪首航、航天“一箭41星”首發、新能源汽車產量首破百萬,國家重型燃氣輪機試驗基地啟動建設,世界首條公里級高溫超導電纜正式投運,新動能加速培育……
面向未來,上海拓展產業體系發展方向,加快發展四條新賽道,前瞻布局五大未來產業,打造張江、“大零號灣”、臨港三個未來產業先導區,培育產業增長新動能。據了解,位于閔行區的“大零號灣”已經培育了超過3000家科技企業,估值超10億的企業達22家,目前初步形成了“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特色產業園”全鏈條創業孵化的多元梯度空間載體布局。到2025年,將累計建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科創園區等科創載體達200萬平方米。
3.打造新業態新生態催生新質生產力
“上下樓就是上下游”。作為全國首個大模型專業孵化和加速載體,位于上海市徐匯區的“模速空間”創新生態社區打造算力調度、語料數據、測試評估、融資服務、綜合服務等五大公共平臺,提供專業服務,降低企業發展成本。2023年9月揭牌后,“模速空間”只用不到一年時間,便引進了大模型相關企業近70家。上海大模型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海慈告訴記者:“目前還有幾十家企業在等待入駐,三期正在規劃設計中。”
“模速空間”為什么這么火?
蜜度蜜巢智能生成產品負責人張冰結合切身體會說:“最棒的是這里提供算力調度平臺,可以非常方便地進行算力租賃。”
智象未來副總裁沈偉峰則認為“最大的好處是相關企業入駐產生了人才集聚效應,相應的,相關行業從業者越來越多,經常可以有些新的思想碰撞”。
如今,這里周周有活動,月月有發布,已成為大模型創新成果“首發首秀”集聚地。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一方面,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為產業體系帶來“無中生有”的新增量;另一方面,科技創新催生新生產方式和新組織方式,為經濟社會體系帶來“有中更優”的新模式和新業態。
近年來,G60聯席辦聚焦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已構建包括G60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科創路演中心聯合體、職工科創成果發布交易中心、科技成果轉化聯盟等為主體的科技成果轉化矩陣。2023年第五屆G60科技成果拍賣會累計成交額首次突破100億元。
在這條科創走廊上,技術、人才、資本、數據等關鍵要素資源聯動不斷加速,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高效快速耦合。高質量協同發展沿著“大通道”產生了劇烈的“化學反應”,截至目前,G60科創走廊中的上海、嘉興、杭州等九座城市以全國1/24的人口和1/120的區域面積,貢獻了全國1/15的GDP、1/7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5科創板上市企業;九城市研發投入強度均值達3.77%;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11.5%上升到15%。
以重點區域為抓手,在打造科創“核爆點”上下功夫。上海統籌推進張江高新區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加快推動張江科學城建設,充分發揮張江光子科學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支撐作用,進一步推動高水平科研平臺、重大創新機構、高層次領軍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集聚。加快建設“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加快推動上海交通大學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支持各區積極打造各具特色的科創集聚區、創新街區和特色園區。創新配置生產要素、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生產力發展路徑,使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
上海,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疾馳。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