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筑牢未來產業發展的基礎能力,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加強面向未來產業的人才培養和引進,培育良好的產業生態。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并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
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當前,我國未來產業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發展勢頭可喜、潛力巨大。許多先行地區在產業孵化培育上取得顯著成效,在信息技術、新能源、半導體、生物科技、傳感器、通信、新材料等領域出現一批突破性創新產品,成熟度較高,市場潛力大,在企業、科研機構孵化良好,正在向大規模市場化商品跳躍,有望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同時,一批引領性工程技術在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智能制造等領域已出現,正面臨從工程技術向創新產品轉化的突破。
為了更好引導未來產業發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前瞻布局,從中央到地方紛紛出臺了未來產業發展政策文件,明確了近期未來產業發展重點,集中在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六大賽道,并在各種領域確定了發展目標和路線圖。例如,科技部、教育部批準將我國8個省市的共10家未來產業科技園作為首批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重點培育空天科技、信息安全、未來網絡、生物醫藥、未來交通等領域。有關部門還加強促進未來產業發展的機制建設,特別是建立了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機制。各地也結合科技與產業基礎推動未來產業發展,目前,全國約有20個省市圍繞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布局未來產業發展。
不過,我國未來產業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許多地方對未來產業的認識還比較片面,認為發展本地區沒有或者偏少的高技術產業就是發展未來產業,地方布局未來產業出現了“扎堆”苗頭;前瞻性顛覆性技術供給存在底座不牢問題,導致未來產業技術供給后勁不足;前沿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較慢,部分前沿領域科技成果產業化程度偏低;產業發展生態滯后,特別是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的服務體系不完善、相關領域人才供給不足、缺乏生態主導型領軍企業;等等。對此,應從多方面施策,通過投資“未來”而贏得未來。
一方面,筑牢未來產業發展的基礎能力。加強前沿顛覆技術供給,以高??蒲性核覍嶒炇业葹檩d體,通過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和重大科技攻關工程支持未來產業基礎研究。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載體,突破一批對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具有體系化影響的關鍵核心技術。構建“技術研究—早期驗證—產品孵化—場景應用—規模推廣”的成果轉化機制,支持高校院所、企業、事業單位等聯合建設一批未來產業概念驗證中心、專業化中試平臺,推進國家級、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推動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領域新技術新產品率先落地應用,鼓勵面向應用場景開展創新研發,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設早期試驗場景。
另一方面,優化未來產業空間布局。在科教資源優勢突出的北京、上海、武漢等城市,鼓勵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全鏈條孵化體系,培育一批“無中生有”型未來產業。在產業基礎優勢突出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支持探索產學研協同攻關和產業鏈上下游聯合攻關,加快形成“科學家+企業家”的未來產業成長模式。在傳統優勢產業明顯的中西部地區,鼓勵以特色應用場景帶動未來技術與傳統制造、特色農業融合創新,孵化培育若干“優中培精”型未來產業。
此外,建設未來產業培育發展的良好生態。完善面向未來產業的創新孵化體系、科技公共服務體系、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和科技投融資體系。加快完善科教融合體制機制,加強面向未來產業的人才培養和引進。鼓勵現有行業頭部企業布局未來產業前沿領域,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