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各類新職業已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新職業的從業者數量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日前發布公告,增加包括網絡主播在內的19個新職業,以及直播招聘師、生活服務體驗員等28個新工種,為這些新職業和新工種賦予了“國家身份”。
新職業如何更好搭建供需對接橋梁?如何引導更多人加入新職業,塑造發展新動能?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生產?消費?——內需鏈條從這里打通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全網職業主播數量達1508萬人。人們可能有這樣的疑惑——職業主播真的有那么大的市場嗎?
據報告調查,71.2%的用戶因觀看短視頻或直播購買過商品,而認為“短視頻或直播已成為本人主要消費渠道”的人群占比已達40.3%。
“這個十幾平方米的直播間,背后有三個大廠子、十幾個小廠子,上千人的工作就靠這里的訂單。”今年54歲的吳輝藍,是快手直播達人李福佳合作工廠的工人。他說:“今年掙個七八萬元沒問題,我們老板生意好,我們就有事做。”
羋星集團董事長王陳介紹:“直播間已經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引擎,我們網上店鋪訂單量超過1.2億,而1.2億的背后關聯著上千家合作品牌方、幾千萬件服裝和上萬人的就業。”
一邊是消費,一邊是生產,網絡主播成為內需大循環上的一座橋梁,拉動內需效應明顯,成為數字經濟建設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
歷經20年的發展,網絡主播走過了快速發展的萌芽期、有序發展的成長期和高質量發展的穩定期三個階段,從最初的內容分享到文化、體育、時尚等內容創作,隨之衍生出直播電商、本地生活、房產、三農、招聘等產業主播,如今成為全國千千萬萬普通人從事的職業。
不獨網絡主播,伴隨經濟社會發展中新技術、新趨勢、新需求的涌現,產業發展對相應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增長。碳排放管理員瞄準推動綠色發展、減少超標排放;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深耕智能制造中的數字技術普及,讓建筑更加智能化、數字化;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推動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這一新職業應運而生,為推進醫養結合打好人力基礎……
“短短幾年時間,新職業在網絡直播、城市更新、鄉村振興、市場營銷等領域大放異彩。”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認為,這些新職業有效支持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更好地滿足了人們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各行業發展帶來了機遇,重塑了傳統的商業模式和消費行為,正在改變多個行業的業態。
在此次增加的19個新職業中,“數字職業”約占一半。2023年,北京、蘇州、深圳、廣州等城市陸續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也帶動了相關新職業發展。
談到新職業對經濟的助推,廣東省就業服務管理局汪萍華如數家珍:“新職業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催生了互聯網營銷師、短視頻切片師等幾十種新崗位,帶動上下游產業鏈新增大量就業機會,促進了多元化職業發展,為新增就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延鏈?補鏈?——鄉村振興從這里提速
34歲的喻文明從沒想過,有一天會和父親一樣天天和農田打交道,但打交道的形式卻不太一樣:他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是“開著”無人機去種田。
在江西吉安吉州區曲瀨鎮長明村的稻田里,喻文明操縱手柄,機器呼嘯著騰空而起,螺旋槳刮起的風激起層層稻浪。幾分鐘后,他就將這個100斤重的大家伙,穩穩地停在田壟間。
“拉上無人機、發電機、水箱、水管、油桶,一輛皮卡車就能搞定。用無人機給1000畝地打藥,三個白天就能干完,作業效率是傳統人工作業的幾十倍。”喻文明告訴記者。
隨著智慧農業時代的到來,附近村里能操作農業無人機的“飛手”也越來越多。特別是無人機駕駛員入選新職業,為不少“飛手”的職業發展打開了新的通道。
腳下是田野,眼前是天空。喻文明手中的遙控設備,連接的是新科技和傳統農業。植保時節一到,他帶著團隊和無人機走遍附近鄉村,還走南闖北,成為服務鄉村產業發展的“候鳥”。
“團隊里的一線飛手,累計作業面積能達幾十萬畝,一個肯干的植保飛手,一年收入能有十多萬元。”說起從事新職業的新收獲,喻文明口中滿是自豪。
與喻文明經歷不同,云南姑娘晏林英心里惦記的,是把家鄉的好東西賣出去。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紫皮獨頭蒜是當地特產,其營養價值高、剝皮方便,但知名度不高“賣不出去、賣不上價”。
大學畢業后,晏林英開始研究如何將紫皮獨頭蒜賣出去。“我們拍攝一些短視頻在平臺上分享,讓更多人從認識、了解到下單、復購。”晏林英介紹,2023年公司整體銷售額近1億元,電商銷售額占比達70%。
一頭頭紫皮獨頭蒜通過直播間走上全國各地的餐桌,也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實施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縣域電商直播基地建設”“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支持打造鄉土特色品牌”。
“新產業發展催生新職業,無人機駕駛員、農產品經紀人等新職業、新工種展現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成果,推動了鄉村產業多元化發展,促進了鄉村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也為更多農村青年提供了人生出彩的機會。”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
優勢?短板?——就業“蓄水池”在這里充盈
“我們公司專業承接各類會議、展出、舞臺搭建等工作。近幾年,我國會展業發展迅速,會展經濟逐漸成為新產業增長點。此次布展搭建師入選新職業,提升了我們工作的專業性和規范性。我們也更有信心去開拓國際市場,幫助中國展商走向國際。”上海某家國際展覽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直播招聘作為一種近年來新興的招聘形式,不僅打破了線下招聘的地域和時間限制,也為求職者提供了更多選擇的方向和空間,因而得以快速發展。2022年1月,快手平臺推出直播招聘業務“快聘”。截至目前,平臺已有超過40萬名專職主播從事直播帶崗服務,吸引了月度達2.5億人次的勞動者參與。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與民生研究院副院長周廣肅表示,傳統勞動力市場存在較強的市場摩擦,供需雙方的匹配效率大打折扣,從而使摩擦性失業成為失業中的一個重要類型。數字技術與很多新職業相伴而生,提升了勞動要素供需雙方的信息匹配效率,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勞動者的就業比例和福利水平。
新職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日趨顯現。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與民生研究院發布的《直播平臺就業價值報告(2023)》指出,直播電商對就業的帶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直播間本身的不同業務環節催生出一系列新的就業需求,涵蓋了主播、助播、選品師等30多種新形態;另一方面,直播電商為上下游產業鏈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如生產制造、產品研發、打包物流等各個環節的就業崗位。據測算,直播電商的在線交易額每增加一億元,可以帶動就業崗位增長約1100人。
周廣肅認為,從供給側看,新職業不僅催生了大量新業態,還對傳統業態進行了數字化賦能,因而帶來了就業規模的大幅擴容。從需求側看,以直播電商為代表的新商業模式帶動了居民消費需求的大規模增長,從而通過社會總需求的擴大傳導到就業規模的擴大。
新職業吸納了大量的就業需求,其價值更體現在進一步豐富了社會就業“蓄水池”的形態,增強了全社會應對就業壓力的彈性。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劉帆認為,就業“蓄水池”不單單是“蓄”,同時也有著“調劑”勞動力分配、增強勞動力流動性的重要功能。
“就業‘蓄水池’能夠有越來越多新職業的支撐,本身也是中國經濟活力和社會活力的底盤之一,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動能。”劉帆說。
也要看到,一些新職業在發展規模上迅速壯大,但在服務能力上還存在培養鏈條不全、水平參差不齊、缺乏評價標準等短板。例如,網絡主播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如內容低俗、虛假宣傳、侵犯知識產權等挑戰。為規范行業發展,業內人士建議,要完善法律法規,明確主播的權利與義務,加強內容審核,完善違規懲罰機制。此外,還應通過培訓提高主播的法律意識和職業道德,引導其傳播正能量,并通過信用評級激勵合規主播,對違規行為實施聯合懲戒。行業協會須制定規范,引導主播自我約束,維護行業形象。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輔助內容審核,加強對直播中知識產權的保護,維護創作者權益。
專家建議,推動新職業健康發展,要加強人力培訓、職業標準制定、技能等級認定、勞動權益保障、晉升激勵機制等配套制度建設,進一步提升新職業人才隊伍的質量,讓新職業崗位更具吸引力。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