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市新城區舉辦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實踐活動,轄區約700名中小學生參加機器人足球對抗、科學實驗制作、車輛模型挑戰等5項比賽,在相互交流中鍛煉動手能力,提升信息素養,感受科學魅力。圖為當日學生在西安市新城區太華路小學參加多軸無人機足球對抗賽。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攝
北京市教委等四部門近日發布《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工作方案》,方案提出面向北京市大中小學推廣AI學伴和AI導學應用;實現教師備課、課堂教學、教學與學情分析、作業管理、答疑輔導等教學全場景應用;通過智能推送+人工輔助的方式構建面向未來教育的新型“家長學?!?;全覆蓋開展書記、校長、中層管理干部人工智能專題培訓,將人工智能融入學校辦學過程當中。
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人工智能+”已成為時代熱潮,各行各業都在利用它進行賦能,教育行業也不例外,并且已取得諸多可喜效果,但其在教育中仍有一些需考量的問題。
人工智能帶來變革
“賓果賓果,請問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會像人一樣思考嗎?”
“將來我們能有會飛的機器人朋友嗎?”
“賓果,我最近感覺學習有壓力,應該怎么辦呢?”
……
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那考河小學校園發生的一幕幕場景。賓果是一個像百科全書一樣的機器人老師,不僅給孩子們傳授知識,其內置的兒童心理教育大模型,也成為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小老師”。與此同時,智能化、擬人化的助教機器人也讓課堂變得活躍有趣。
機器人老師的開發者賓果智能是清華人工智能團隊研發的產品,該團隊研發的機器人現已在全國1.2萬所學校落地。
國內另一家深耕該領域的企業科大訊飛表示,訊飛智慧教育產品已深度應用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5萬余所學校,累計服務師生超過1.3億。人工智能的學情數據采集、智能分析、個性化資源推薦,可以為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提供適切性匹配,減輕學生無效、低效學習負擔,實現技術助推規模化“因材施教”。
人工智能無疑已經開始深刻改變著傳統教育。
關于“人工智能+教育”應該是何種形態,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司林波撰文指出,它指的是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領域,通過智能化手段優化教育環境,從而推動傳統教育模式、教學方法和學習體驗發生根本性變革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從狹義上說,“人工智能+教育”意味著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教學、管理、評估和反饋等各個環節,以實現更高效、更個性化的教育服務。
未來的教育將是什么樣子?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校長鄭慶華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打造未來教育的新形態。教育過去一直表現為師生之間的二元結構,如今在人工智能的作用下已經從二元結構演化成“師、機、生”三元結構。因此,未來教育的核心特點就是師、機、生互教互學,虛實一體、個性伴隨,以人機協同的新智商超越人類自身的局限性,而這已經成為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最本質的功能。
輔助還是主導
如果從人工智能教師和人類教師中選擇一位作為老師,你會如何選?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機器人與未來教育中心主任蔣里面向學生做過一次調查。
結果選擇人工智能教師的學生超過半數。這些受訪學生給出的理由是,人工智能教師情緒穩定,對所有學生可以一視同仁,還可根據學生興趣和學習風格提供定制化教學內容,隨時為學生提供幫助,不受時空限制。
可見就學生而言,他們更喜歡與機器老師進行交流。未來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和機器究竟誰為主導將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鄭南寧認為,在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同時,一定要高度重視有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這其中包括過度依賴AI、缺乏情感支持、人際交往能力減弱等問題。因此,他建議把人類的訴求、生命的意義、文化和心理的需求和人工智能技術結合起來,使教育成為一個可追溯、可視和可計算的過程,培養學生輕松使用和駕馭人工智能的創造力,這是應對智能時代必須要具有的教育觀。
鄭南寧還表示,無論AI賦能教育發展到何等程度,都無法替代師生之間心靈的交流和思想的啟迪,教師的師德師風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塑造方面的影響尤為突出。即使在未來,師生面對面的交流、師德師風依然是教育活動中不可替代的內涵。
北京郵電大學人機交互與認知過程實驗室主任劉偉表示,現代教育是一項生態系統工程,其本質在于以人為本,系統性地激發和喚醒學生們的內在潛力和能力。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構建良好師生關系,了解他們的需求和特點并給予支持和鼓勵。同時,教育還應營造積極、開放、包容和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力。此外,教育更要考慮到社會和文化因素,立德樹人,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全球視野。這都是AI至少短期內所不能承擔的。
從全球范圍看,目前各國在將AI引入教育的嘗試中普遍采取漸進式方案,AI更多作為輔助角色,目的是提高教學效率。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