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聯合發布《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這是我國首個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赤飚在發布會上表示,《規劃》將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開展空間科學研究的依據,有助于進一步統籌國內相關科研力量、凝練部署重大科技任務、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從而使我國在有基礎、有優勢的領域盡早取得世界級重大科學成果,為拓展人類知識體系和推動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聚焦五大科學主題
《規劃》提出的總目標是,梯次布局和論證實施國家空間科學任務,統籌和強化任務驅動的基礎研究,打造空間科學高水平人才隊伍,不斷取得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原創成果,實現空間科學高質量發展,帶動空間技術創新突破,促進空間應用升級換代,躋身國際前列,成為空間科學強國。
面向世界空間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立足我國現有學科、人才隊伍及工程技術等優勢和特色,《規劃》提出我國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學主題和17個優先發展方向。
“極端宇宙”主題主要是探索宇宙的起源與演化,揭示極端宇宙條件下的物理規律。優先發展方向包括暗物質與極端宇宙、宇宙起源與演化、宇宙重子物質探測。
“時空漣漪”主題主要是探測中低頻引力波、原初引力波,揭示引力與時空本質。優先發展方向是空間引力波探測。
“日地全景”主題主要是探索地球、太陽和日球層,揭示日地復雜系統、太陽與太陽系整體聯系的物理過程與規律。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地球循環系統、地月綜合觀測、空間天氣探測、太陽立體探測、外日球層探測。
“宜居行星”主題主要是探索太陽系天體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開展地外生命探尋。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可持續發展、太陽系考古、行星圈層刻畫、地外生命探尋、系外行星探測。
“太空格物”主題主要是揭示太空條件下的物質運動和生命活動規律,深化對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等基礎物理的認知。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微重力科學、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空間生命科學等。
描繪“三步走”發展藍圖
圍繞五大科學主題,聚焦優先發展方向,《規劃》提出,至2027年、2028-2035年和2036-2050年3個階段實施的科學任務規劃,形成至2050年我國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
第一階段,至2027年,運營中國空間站,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探月工程四期與行星探測工程,論證立項5-8項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形成若干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第二階段,2028-2035年,通過第一階段任務實施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創成果。運營中國空間站,論證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月球科研站、太陽系邊際探測、巨行星系統探測、金星大氣采樣返回等科學任務。
第三階段,2036-2050年,論證實施30余項空間科學任務,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我國空間科學研究總體上還處在起步階段,是建設航天強國道路上必須補齊的短板。”丁赤飚介紹說,當前,我國空間技術已取得了重大突破,部分領域位居世界前列;以通信、導航、遙感衛星等為代表的空間應用蓬勃發展,在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相比較而言,我們空間科學衛星的數量還比較少,產出的重大標志性成果還不夠多。”丁赤飚坦言。
隨著這些任務的實施,我國逐步建立了空間科學的學科體系,建成了一批空間科學領域的重點實驗室,建成了一批空間科學任務的總體單位,具備了實施空間科學任務雄厚的技術實力和保障能力,形成了高水平的空間科學人才隊伍,取得了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成果。
“當前,我國空間科學的原創成果開始呈現出多點突破的態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說,例如“悟空”號開展暗物質粒子探測、“墨子”號首次開展空間尺度的量子科學實驗,“慧眼”是我國首個空間X射線天文望遠鏡等。通過這些任務的實施,推動了我國科學家在暗物質粒子探測、量子力學檢驗、高能天體物理實驗、太陽“一磁兩暴”觀測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學研究進展和成果,深化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也標志著我國正在走近世界空間科學舞臺的中央。
“我們將在取得現有成績的基礎上,再接再厲,乘勢而上。努力實現《規劃》制定的‘三步走’戰略目標,也就是在2027年我國空間科學將進入第一方陣,2035年重點方向躋身國際前列,2050年在重要領域國際領先,成為世界空間科學強國。”王赤說。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