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遠股份是在國內自動化領域厚積薄發、苛求精進的自主品牌,誕生于1993年。經過十六年的技術創新與持續發展,已經成為規模較大、技術實力較強、產品全面的熱工自動化與電廠信息化的專業廠商和領先企業。
《科遠通訊》作為科遠股份主辦的季刊,始終堅持關注用戶需求、關注行業動向、關注企業發展、關注員工進步的視角,我們希望將《科遠通訊》建設成為中國熱工自動化的宣傳陣地,宣傳熱工自動化行業的技術發展趨勢,宣傳科遠人在其中的努力和進步。
為了更好地履行《科遠通訊》的使命,我們將不定期地對行業中一些知名專家進行專訪,請他們評述行業及技術的動向和趨勢,對科遠的努力和進步進行點評與指導。
2009年8月1日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在南京市組織召開了科遠股份“NT6000分散控制系統”科技成果鑒定會,與會專家一致認為:NT6000分散控制系統的性能指標,能夠滿足大型火電機組控制系統的應用要求。NT6000分散控制系統在可靠性和易用性方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這是科遠股份專注于熱工自動化,十六年如一日,不斷實踐、求索和創新,通過在專業領域的厚積薄發,打造出的專業化的產品。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與會專家的意見,《科遠通訊》專門采訪了專家組成員之一東南大學能源和環境學院自動化系系主任呂劍虹教授。
《科遠通訊》記者:呂教授,非常感謝您在百忙中抽空接受我們的采訪。您是鑒定委員會測試小組的負責人,對NT6000分散控制系統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和專業的功能及性能測試,而您也是國內熱工自動化專業的知名學者,對分散控制系統有著全面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能不能給我們談一談NT6000給您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呂劍虹教授:受鑒定委員會委托,測試組對科遠股份 “NT6000分散控制系統”的功能和性能指標,進行了客觀地測量和驗證。測試平臺使用的是舟山300MW機組DCS及大唐南京電廠2×660MW輔助車間集中控制DCS的工廠調試系統。測試方案在行業通用標準的基礎上,在DCS的性能方面進行了補充,測試結論表明這兩套工廠調試系統能夠滿足《火力發電廠分散控制系統在線驗收測試規程》的要求。
在測試過程中,測試組與科遠股份的研發團隊進行了深入地溝通,我們了解到NT6000分散控制系統有著深厚的技術來源。科遠股份從1995年就開始嘗試自主研發DCS,當時開發的KY2000系統為科遠完成了最初的技術積累;從1997年開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進行集成開發,大大提升了科遠DCS的可靠性設計水平;到2005年開發完成的NT6000,將國外DCS的先進技術與國內熱工自動化需求相結合,已經具備趕超國際先進DCS的潛力。科遠在研發過程中,廣泛學習國內外先進DCS的設計技術,與國內外的技術專家廣泛合作,并且進行了審慎地創新,我們認為這樣一種高起點開放型的DCS研制路線是非常有效的。
我們都知道,自動化技術是大型流程工業的基礎,而DCS是目前這一領域的最高成就,被稱作自動化技術王冠上的明珠。因此,我們為科遠取得的成績感到高興和自豪。
《科遠通訊》記者:呂教授,您對國內國外的分散控制系統產品都比較熟悉,從專業的角度來看,NT6000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呂劍虹教授:DCS從上世紀70年代誕生以來,已經走過了30多年的歷程,對于一個單一產品而言,在自動化控制裝置的發展過程中,其生產周期顯得有點長了。而在國內,從80年代末引進DCS技術以來,進口DCS一直占據著市場的主導,而國產DCS從90年代才開始起步,直至本世紀初才逐漸發展成熟。
我們欣喜地看到,科遠的NT6000分散控制系統不僅僅已經發展成熟,而且通過技術上學習和創新,縮小了與國外產品的差距,甚至有些技術指標還有優于國外產品。在測試中我們整理了NT6000的一些特點。
1、NT6000通過了GB/T17626,GB/T2423國家標準,達到EMC三級水平,優于一般的EMC二級標準;
2、NT6000的冗余設計比較全面。采用了主備控制器同時運算的冗余設計,每只控制器都有冗余的I/O接口和完全隔離的冗余控制網絡,I/O網絡采用物理隔離的12段分支設計。系統電源采用分散冗余設計,控制器、卡件、交換機都有兩路電源輸入,并采用獨立電源模塊隔離。
3、NT6000的控制器處理性能更強。在測試中我們發現典型項目的控制器負荷不到15%,控制器的最快控制周期能夠達到20ms。
4、NT6000采用基于組播技術的控制器主動發送機制,無論多少臺操作員站,控制器只發送一次數據,控制器具有確定的數據服務任務,負荷恒定,運行更可靠,操作站的數量不影響網絡負荷,操作響應周期小于700ms。
5、所有DI卡件都可以實現SOE功能,采用集中對時的方法,解決了跨控制器對時精度的難題,滿足小于1ms的分辨率要求。
6、系統診斷畫面直觀,操作記錄采用自然語言表述,工程師站采用圖形化組態方式,能夠直接輸出邏輯圖紙,增量下裝功能能夠滿足在線修改組態的要求。
《科遠通訊》記者:一般的自動化產品的生命周期大約20年左右,而DCS已經存在了的30多年,DCS之后會是什么呢?
呂劍虹教授:這個現象非常地有意思,如果把DCS看作是一個產品,其存在的時間確實有點長了。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DCS更多地是一種思想,一種分散控制、集中處理的思想,至于其中采用的技術,無論是通訊技術,還是計算機技術,都不是靜態和僵化的,而是不斷進化和發展的。DCS能夠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地與時俱進,這可能也就是DCS能夠常保青春的原因。
按照DCS的基礎技術來區分,我們可以將DCS分為封閉型和開放型兩代。早期的DCS都是封閉型的,控制器、卡件、網絡、操作站,甚至鍵盤都是專用的。隨著技術的發展,特別是PC和以太網技術的飛速發展,DCS越來越多地采用了通用的技術,其發展速度也越來越快,產品的性價比越來越高。我們相信DCS在采用通用技術方面還將不斷發展。
傳統DCS與現場設備的連接方式,是用硬接線將模擬信號通過I/O卡件轉換成數字信號進入DCS。能不能取消I/O卡件,將現場信號用數字方式直接送入DCS,這就是現場總線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大量的現場一次設備都已經實現了數字化,具有通訊接口,例如變送器基本上都支持Hart,很多的智能執行機構支持Profibus,很多的電氣保護裝置采用了Can通訊接口。如果采用現場總線將一次設備與DCS直接相連,將省去大量的中間環節,不僅節省投資而且能夠提高可靠性。更重要的是,現場總線不僅能夠傳輸控制數據,而且能夠傳輸管理型的數據,這將為大型流程工業的全面數字化和信息化提供技術基礎。
因此,我們認為從世界范圍來看,現在正處在DCS技術發生變革的前夜,現場總線技術將深刻地改變自動化的技術基礎和整體面貌。但是,現場總線并不是要代替DCS,而是控制分散、信息集中思想在新的技術基礎上的進化,DCS與現場總線技術的融合,將是自動化技術下一步發展的主旋律。
《科遠通訊》記者:非常感謝您對DCS未來發展的精辟分析,能否對科遠股份提一些希望和要求?
呂劍虹教授:技術的進步是國內企業在與國外企業競爭中贏得市場機會的關鍵所在。雖然國外企業綜合實力要高于國內企業,但我們要通過發展來努力縮小這一差距并最終超越。在這里我給科遠股份提幾個建議。
第一:從一定的高度來看,用戶的需求沒有什么合理或是不合理之分。如果說這個需求是不合理的,那么只是在目前我們的技術水平下是不合理,我們的主要精力不要放在與用戶進行爭論,而要放在思考如何提升產品水平,滿足用戶的現實或是潛在需求。
第二:我們必須逐步走上自主創新之路,只有具有核心創新能力,才能具備滿足用戶各種現實和潛在需求的能力,才能最終掌握自身的命運。
第三:自主創新并不意味著完全獨立發展,必須廣泛學習國內國外的先進技術,同時認真分析同行業存在的各種局限和問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
我們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工業化,DCS的市場仍然非常廣闊。DCS的進化和發展將會在這個背景下得到加速,努力、改進、提高仍然是主旋律。對于科遠股份來說,機遇和挑戰并存,光榮和夢想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