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改革委近日公布了煉油和乙烯中長期規劃的細則。這兩項產業政策事實上是把目前所執行的政策落實到文字并進一步系統化了,而煉化一體是兩項相關產業政策的精髓。
在乙烯中長期規劃中明確規定:新建乙烯項目原則上要依托現有大型煉油企業,實行煉油化工一體化。同時在煉油中長期規劃中現有煉油企業改擴建及新建煉油項目,要盡量實現煉油化工一體化。
兩項產業均實行準入制度,提高各自行業的門檻,而煉化一體將設置雙重門檻。
可以預測,煉化一體兩項產業政策的頒布將使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繼續扮演重要角色,外資企業將繼續在我國煉油和乙烯產業發展中分得一杯羹,而其他國內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在雙重門檻前將很難介入。
從投資角度出發,兩項產業的門檻分別是新建乙烯項目單線規模達到80萬噸級以上、乙烯下游石化裝置具有世界級經濟規模、新建煉油項目單線規模達到800萬噸級以上。以目前剛剛投產的中海殼牌80萬噸乙烯為例,總投資額達43億美元,而將與之一體化的中海油1000萬噸/年惠州煉油項目投資也將在200億人民幣左右。
所以,如此規模的煉化一體投資額在至少四五百億元以上,這對于資金充足和融資能力強的三大石油公司和外資企業自然不在話下,但對于民營企業已經是個天價。
從融資角度出發,兩項產業政策同時規定項目投資方必須具有一定的資金實力,現有企業凈資產必須超過項目出資額度,資產負債率不得高于60%。新建項目資本金必須達到1/3以上,現有企業改擴建項目資本金必須達到40%以上。
如此以來,高比例的借貸融資渠道已經走不通。事實上,不僅是民營企業,而且地方政府也是被限制的對象。
“八五”期間,地方政府為主的建設小乙烯熱潮就是以高比例銀行融資為特征,但90%以上的高負債率使項目在開工之日就開始虧損,問題直到將近十年后債轉股,并進行產業重組后才得以解決。
除了投融資的門檻設置,兩項產業政策顯著特點是同時表達了對原料供應瓶頸的擔憂。這將使有原料供應能力的外方在今后中外合資項目中脫穎而出。
產業政策明確將繼續支持外資企業參與其中,但外方必須擁有先進技術或原料供應能力。由于國內煉油和乙烯工業在技術方面有所發展,國產化趨勢明顯,外方在原料供應方面的能力將得到更多的重視。
對于民營企業來說,雖然乙烯產業政策提到要積極引導國內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資金投向,促進乙烯工業多種所有制產業格局的建立,但如何落實有待觀察。
信息來源:石油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