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后,大批農村鄉鎮勞動力進城務工。但是在廣東及珠三角地區卻出現了近200萬的用工荒。在內地其他城市仍在為解決就業而頭疼的時候,為何廣東卻出現了如此大的用工缺口?而這又將預示著什么?
國際金融危機的余溫仍在持續,尤其對于向來就是中國經濟風向標的廣東地區尤為敏感。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使珠三角城市大批企業倒閉,東莞、中山、虎門等一大批從事服裝鞋帽、玩具電子類的中小企業生存困難,大批外來從業人員不得不返鄉或另謀出路。但為何僅在一年多以后卻在很多招聘會上出現了用工單位多于求職者的巨大反差?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珠三角地區出現用空缺口的企業多為基礎加工制造業。例如廣州,目前人才缺口主要集中在電器制造業、機械加工業、服裝制鞋業等。這一行業的用工需求占了廣州用工總量的45%左右。此外還有服務業,主要集中在物流配送業、會展商貿等。東莞地區企業對于普工的需求量也高達80%。這種30年不變的產業結構就必然導致了用工荒的現象,“三來一補”的基礎加工業必然是勞動密集型。但是隨著近年來廣東深圳等地區居高不下的房價和消費水平,嚇退了很多前來求職的務工人員,坊間更有“逃離北上廣”的說法,意指房價居高不下是北京、上海、廣東等大城市從業人員的一大心患。
其次,求職者的角色轉變也使很多用工單位招聘變得困難。缺工是因為供求的不平衡,企業需要大量的一線工人,但是新成長的勞動力學歷越來越高,首要選擇已經不再是生產工。新生代勞動力結構的變化,不僅僅影響著企業的招工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在逼迫著企業升級換代。同時,原有的普通工人在工廠工作一段時間后想轉變為技工,重新求職就不愿再從事原來的工作。另一個原因也還因為國家推行的富農政策和持續二十多年的農民工進城熱,造就了第一批農村“先富起來的”農民,很多像“劉老根”一樣的農民在城里學到了技術、掙到了錢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鄉創業,為家鄉造血。越來越多的民辦、鄉鎮企業在廣袤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同時也“截留”了一大批基層勞動者,為當地解決了就業,創造財富。國家減免各項農村稅收,保護糧食收購、派遣技術人員保障農業增產增收。很多農民都說“在外面打工一年辛辛苦苦才存6000多,在家鄉一年輕輕松松賺一萬多,我們早就不出去打工了!”
珠三角地區的用工荒也有很鮮明的地域特色,科技人才緊俏是很多地區未來人力市場的主要現象。例如深圳的特種計算機企業研祥集團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一方面是普通技術工人難找,而高級科技研發人員在人才市場上更是鳳毛麟角。研祥已經連續2年在毗鄰深南大道的研祥總部大樓上掛出數百米巨幅廣告誠聘人才。同時為了留住研發人員,研祥不僅為員工提供了高薪保障和技能培訓,還把科研人員的產品研發成果與市場銷售業績直接掛鉤,研發人員也拿銷售提成,同時在公司內還設立了董事長創新獎,專門用于鼓勵研發和創新。通過種種手段,都是為了先留住人才,再吸引人才。
無論怎樣,一方面是普工、技工供不應求;另一方面高科技人才的緊缺也給眾多企業提了一個醒。那就是珠三角地區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產業結構的大調整,不僅是源自市場的需求,人才緊缺也迫使該地區經濟結構正在從勞動力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
雖然深圳市政府為了吸引更多的普工、技工求職就業,今年將舉辦近600場的免費招聘會。但是如此大的用工缺口和不斷變革升級的產業需求仍難以快速解決。供求比例的失衡以及新勞動法的推行,也讓很多企業意識到已不再是“甲方說了算”,國家推行的各項創業幫扶政策和“90后”工人們的新思想,也讓求職者有了更多“開眼看世界”的選擇,并不是誰也離不開誰。
“用工荒”表面上看是讓一些企業經受困難,實際上體現了一個國家經濟轉型的曙光,身處其中的企業家們更要有責任和膽識認清當前形勢,做好轉型和升級的準備。就如同分娩前的產婦所經歷的陣痛,而迎來的將是一個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