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7月5日晚6時16分,上海軌交2號線中山公園站發生一起意外,一列列車正在關門作業時,一名中年女性乘客欲強行上車致手腕被夾,在列車啟動后其又與安全護欄撞擊并跌落在站臺上不幸身亡。
去年12月22日,上海地鐵發生16年來影響時間最長、最嚴重的事故,造成全線癱瘓,沿線大量乘客滯留。3天之后,1號線列車再出故障,直至現在,大小事故頻繁發生。
就在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突飛猛進發展的時刻,就在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市場的今天,我們的已建城市軌道交通卻接連發生令人痛心的事故。我們不禁要問:在大力建設新線路的同時,是否有人,有力量去完善舊有的軌道交通線路和相關設備?在建設速度與運營安全之間,我們該如何選擇?
記者發現,各大論壇對“車門夾住異物,車子卻依然可以開動”提出了質疑。通常情況下,在車門被異物夾住或阻礙無法關閉時,該車門上方的警示燈會自動變為紅色報警,同時車輛將無法啟動。但此次事故發生時,車門夾住了顧客的手臂,可車輛不僅沒有報警,而且還正常啟動了。這不得不令人懷疑。
對此,申通地鐵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無法給予確切答復。但是也有專業人士反映,此次出事故的列車,是2000年-2002年間購進的AC02型交流電動車組,該型號列車制造年代較早,車門采用氣動方式開啟關閉。車門是機械式的,沒有電子感應,門間有橡皮條緩沖,只要門卡到位就能關上,而門關上的話列車就能啟動。業內人士猜測,可能由于啟動車門本身的缺陷加之使用時間過長,導致了此次事故的發生。
由此可見,這樣的安全隱患并非是不能預測的,既然可以預測,既然明明知道車門存在“危險因素”,為什么沒有人去解決?為什么沒有相關部門注意到?
設備壞了可以修,設備舊了可以換,卻萬萬不能在明知存在問題的情況下依然“熟視無睹”。政府可以每年拿出數千億元投資建設新的軌道交通線路,為什么就不能拿出其中的一點點去維護一下既有線路的安全設備?又或許我們的軌道交通運營部門根本就沒有定期對相關設備進行檢修?
此刻并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而是應該尋找方法來解決問題。避開乘客自身的原因,最根本的是要通過技術的手段來杜絕這樣的事故再次發生,這時自動化技術對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運營的重要性就更加凸顯出來。
目前在國內新建和在建的軌道交通線路中,自動化技術的應用較以前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嵌入式系統、SCADA、PLC、現場總線、變頻器、傳感器、人機界面、工控機等自動化產品在軌道交通安全運營方面日益起到重要的作用。眾多自動化企業也都投身到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中,西門子、羅克韋爾自動化、和利時、研華、華北工控等企業紛紛推出針對于軌道交通行業的產品。我們耳熟能詳的安全屏蔽門、綜合監控系統、列車信號系統等這些都是保證列車運行安全,實現行車指揮和列車運行現代化,提高運輸效率的關鍵系統設備。只有這些涉及安全的關鍵設備得到技術上的保障,才能夠給廣大市民營造一個安全、和諧的乘車環境。自動化技術就是保障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的有力法寶,而自動化企業和自動化人則是鍛造這件寶物的工匠。
筆者在這里不禁要向廣大自動化界的同仁們呼吁:在借助城市軌道交通發展大潮拓展業務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多一份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研發出更為先進和人性化的自動化技術及產品為乘客的安全出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