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年份,“十一五”規劃在此收官,“十二五”規劃在此開啟。就在這結束與開始之間的銜接卻并沒有想象中簡單。胡錦濤主席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強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重點是加快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8月10日工信部的網站上,李毅中部長也發表了署名文章《加快發展方式轉變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并表示工信部的“十二五”規劃體系已經確定,包括1項總體規劃,即工業轉型升級規劃綱要,這是工信部“十二五”規劃體系之首。還有16項行業規劃、27項專題規劃、3項區域規劃。
說時容易做時難,這句話特別體現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上。從以農業和重工業為主,發展到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后又是貧富差距拉大,到如今通貨膨脹岌岌可危,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的這三十余年中,每走一步都夾雜著無數人的淚水與汗水。近年來,中國更成為眾矢之的,發達國家想要抑制中國經濟發展,外商們又希望在這塊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土地上開拓市場,大把撈金。種種沖突和矛盾下,中國的經濟如何才能排除萬難,穩步發展?此時,利用產業結構調整來促進經濟發展則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產業結構調整,其實是當今各國發展經濟都非常關注的課題。調整和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目的就是要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以改善。中國擁有龐大的組織架構,復雜的國情,要想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并非易事。然而,我們更要認識到的是,造成這種不合理也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十二五”規劃中對工業的調整占了相當大的篇幅,這也無疑表明了中國工業的發展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傳統工業產能過剩,重復建設問題嚴重,而新興產業后勁不足,高新技術無法完全利用,這些都已是我們不可回避的問題。產業結構如何去調整?自動化行業又該如何推波助瀾、順勢發展?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所謂產業結構合理性的主要標志是:能合理利用資源;各產業部門協調;能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和服務;能提供勞動者充分就業的機會;能推廣應用先進的產業技術;能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等。從理論角度來看,我國的產業結構不是全無可取之處,但各行業各產業中又都存在著種種問題。對于自動化產業來說,我們手中最有價值的莫過于先進的自動化技術,自動化的發展在中國也已經歷了三十多個年頭,自動化人曾一度苦于無人重視高新技術,中國的經濟發展還徘徊于“人多要不要搞自動化”上。幾年的時間過去,自動化產業用時間和事實證明了,越是人口多就越應該依靠高能效來滿足龐大的需求。
從2009年底,我國正式提出了節能減排的要求,落實到工業制造中就是要降低能耗,實現綠色制造。眾所周知,自動化技術是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手段,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又以高新技術為驅動力。因此,各行業無一例外地重視起了自動化技術。國家頗為“大手筆”地淘汰了18個工業行業、2087家落后產能企業,這不僅說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已迫在眉睫,更說明我國已經開始重視自動化技術,減少能耗、提高能效才是未來發展的目標。作為自動化行業的工作者,我們需要利用先進的自動化技術,加快生產步伐,帶動產業轉型和技術升級;要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型產業,形成新的經濟競爭優勢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提升自動化技術水平,促進我國工業制造業由大變強。我們更加堅信:自動化技術必將助力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自動化行業也將邁出“十二五”規劃堅實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