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省部產學研結合五周年總結大會,是全面總結五年來省部產學研結合工作成績,面向“十二五”謀劃部署未來省部產學研結合工作的重要會議,充分體現了廣東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著力推進科技與經濟結合,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決心和信心。會議的召開,必將推動廣東省產學研結合工作邁上新的臺階,開創建設創新型廣東、實現廣東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局面。我代表科技部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關心、支持和積極參與省部產學研結合工作的有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專家學者表示誠摯的問候!
昨天,省部產學研結合協調領導小組召開會議,討論研究了“十二五”省部產學研結合工作發展規劃。剛才,黃華華省長代表協調領導小組作了工作報告,總結了五年來的進展和成績,提出了今后的目標和工作重點,婁勤儉同志、陳希同志和周濟院長都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提出了具有遠見的意見,等一會汪洋書記還要作重要講話,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各位領導同志的講話精神。下面我就省部產學研結合工作的進展和成效、經驗與啟示以及今后的創新和突破點講三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五年來省部產學研結合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成效
2005年9月,廣東省、教育部、科技部啟動省部產學研結合工作,探索圍繞產業轉型升級需求,以企業為主體加強產學研結合,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途徑。五年來,省部產學研結合工作從最初的項目試點,到省部全面合作,再到納入國家《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并作為《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廣東試點方案》的重要內容,成為廣東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瓶頸問題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通過不斷努力,取得了新的進展和成效。
省部產學研合作在推進機制、保障體系、創新模式等方面大膽開拓,形成了一套很好的做法和經驗。一是逐步形成了“三大推進機制”,即省部高層會商機制,省市聯動機制和校地、校企全面合作機制;二是建立了“四大支撐體系”,即組織保障體系、政策支撐體系、多元化投入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三是形成了“五大創新模式”,即組建省部產學研創新聯盟、共建科技創新平臺、服務集群經濟、建設示范基地、派駐科技特派員。這“三四五”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成功探索出一條高校、科研院所創新人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有效途徑,促進了廣東產業的轉型升級,完善了廣東區域創新體系,提升了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能力,對全國產學研結合工作的全面推進產生了積極、現實而又長遠的影響。
省部產學研合作有效提升了廣東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產學研結合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動力,實現了在更大范圍內調動科技創新資源,聚焦支持區域優勢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產生了科技與經濟結合的“聚變”效應。一是大幅度提升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通過省部產學研結合,廣東企業提高了新產品和新技術開發能力,有效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2009年比2007年的利稅增長超過50%。
二是促進了廣東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通過產學研結合,突破了清潔生產、數控裝備、電子信息等一批制約廣東優勢支柱產業發展的重大共性技術難題,推出了一批重大產品、重大裝備和戰略性新興產品,加快了廣東現代產業體系的形成。三是提升了廣東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在省部產學研結合的推動下,廣東“大科技、大開放、大合作”的區域創新體系加快構建,區域創新能力進一步躍升,創新型廣東建設進入全面加速時期。
二、省部產學研結合工作創造的經驗和啟示
省部產學研結合五年來的創新實踐,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動自主創新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創造了許多成功的經驗。
首先,探索了整合科技資源,集成各方力量,匯聚于企業技術創新的模式。兩部一省明確提出集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優勢,支撐和引領廣東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結構調整、產品創新和轉型發展的要求。由政府引導,通過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和示范基地等組織形式,促進了全國300多所大學、院所與2400多個企業的對接。企業根據市場變化形勢提出產品創新的技術需求,高校、科研院所根據企業的需求,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開放科研平臺和設計資源,廣大科技人員從中找到用武之地。來自于院校和企業的科技人員,不分你我,各發優勢,在短短的時間內創造了大量的新產品、新工藝,實現了知識與創造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第二,探索和實踐了政府推動、市場導向、企業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模式。五年來,在兩部一省的精心組織和大力推動下,產學研各方主體依照市場需求,由企業提出創新的要求,投入研發資金,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最好的人才團隊和科研資源,集各方優勢,聯合創新,取得了顯著的效益。據統計,五年來,廣東省級政府投入10億元,地市政府投入70億元,企業投入800多億元,創造了7000多億元產值。企業在這過程中成為了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創新活動組織的主體和創新成果受益的主體,加快了技術進步和提高了自主創新能力。高校、科研院所通過參與產學研結合,為科技成果的轉化創造了條件,開辟了渠道,也從經濟發展對科技的需求中找到了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的方向,打開了未來成果的科學空間。
第三,創造了技術創新的新的組織模式。五年前,廣東省的產業結構以外包加工和中小企業為主,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比較薄弱,也無力建立自己的研發機構。通過省部產學研結合工作,各地創建了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和示范基地等創新載體和平臺。特別是聯盟有效地組織了產業鏈上的大中小企業,通過產學研合作,在創新產品的同時,沿產業鏈部署推進配套部件的創新,同時建立了產業技術標準,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技術規范和標準也不斷健全,形成了一個大中小企業之間、產學研之間技術合作不斷深化的機制。
第四,較好利用了國際金融危機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形成的倒逼機制。去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對廣東省經濟發展產生了嚴重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廣東省委、省政府主動應對挑戰,迅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措施,以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實現內生增長為目標,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組織調動了3萬多名來自高校院所的科技人員,以科技特派員的形式,帶著技術和產品深入企業技術創新第一線,為中小企業擺脫困難、振興發展做出了顯著的貢獻。這一點在廣東省的各個地市,特別是在粵西、粵北地區,表現得特別明顯。
2009年,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在總結廣東省和各地方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等有關部門啟動實施了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在相關部門和各地方的共同努力下,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已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和成效。
前一階段工作特別是廣東等地方的實踐表明,技術創新工程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工作,要著力在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機制和創新服務上下功夫,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積極探索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與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產學研用和大中小企業的緊密結合。支持公共科技平臺的服務能力建設,突出平臺的資源整合與開放服務功能,在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確定一批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示范試點。依托創新型企業,新建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和國際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支持創新型企業的研發能力建設。
廣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在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發揮科技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推動力。今年5月,廣東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在全省開展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的重要決策,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積極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產學研合作,建立和完善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對于廣東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率先調整產業結構,率先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科學發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三、創新體制機制,努力實現省部產學研合作的新突破
當前,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深入推進產學研結合工作使命光榮,意義重大,需要我們有勇氣和魄力去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加強緊密合作,發揮各方面優勢,努力實現省部產學研合作的新突破。
要拓展合作的單位,形成更大的合力,進一步深化合作。在這里,我要對工業和信息化部和中國工程院的加入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這有助于把更多的資源集聚到廣東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上來。要豐富合作內涵,創新合作模式,開拓合作載體,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把省部產學研結合做實做大做深。要更好地把省部產學研合作融入全國產學研結合的大局,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發展,加快推進我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努力開創合作共贏的局面。
剛才華華省長在報告中提出了今后工作的重點方向,一是聚焦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二是優化產學研資源布局,三是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四是推進國際化進程,五是加強服務保障體系。這些意見對做好下一步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在這里我也提四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第一,要進一步加強創新組織工作。我們要組織推動產學研結合從雙向對接向多邊拓展,從企業合作向全產業鏈拓展,從產品創新向領域集成拓展。要著力做好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組織工作,細化產學研之間、大中小企業之間合作的規章制度,使聯盟成為一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夠自我運行、自我完善、不斷進步的創新組織模式。昨天,我去參觀了省部產學研結合五周年成果展,看到一些產學研聯盟按照非盈利機構運行,有相對成熟的法律形式,成為了一個服務于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市場開拓的綜合平臺。
第二,要進一步完善服務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的創造、共享和保護機制,讓知識產權作為產學研結合、產業鏈貫通的聯合創新、共享成果的紐帶。要進一步做好技術交易工作。去年,全國技術市場的交易規模達到3200億元,比前年增長了15%,廣東省在這方面走在全國的前列,成績顯著。我們要進一步理順產學研結合的利益機制,保障知識和技術的有序轉移和擴散,催生經濟效益,形成產學研合作的長效機制。要大力發展科技中介機構,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在創業投資、金融、技術交易與服務等創新的各個環節上,有效地形成更廣泛、更深入、更穩固的技術創新保障體系和機制。
第三,要用好支持自主創新的各項政策。去年以來,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推動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如對高新技術企業實行所得稅優惠稅率,允許企業研發費用在稅前加計扣除,對技術轉讓收入減免所得稅,以及對科研人員給予股權激勵等,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這些政策都可以為我們所用。特別是在推廣創新產品方面,科技部等四部委實施了一批重大推廣示范工程,如推廣電動汽車的“十城車輛”行動,推廣半導體照明的“十城萬盞”行動,推廣太陽能光伏發電的“金太陽”工程,以及推進三網融合的工作等。今后在循環農業、數字化醫療等方面,我們還將積極探索推動創新產品應用的長效機制??萍疾窟€將創新國家科技計劃的投入模式,在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項目中,要優化管理方式,簡化工作流程,創新支持方式,使創新活動更加有效,更加能夠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第四,要加強創新型科技人才工作。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的核心。我們要在產學研合作中努力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貫徹落實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和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確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強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把培養造就創新創業人才擺在突出位置。通過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共建創新平臺凝聚人才,共同開展培訓鍛煉人才,共同實施重大項目培養人才,要把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培養創新團隊緊密結合起來。要發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凝聚人才的平臺作用,完善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和企業服務的政策措施,改革考核和分配激勵制度調動國有企業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大支持提高中小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和承載能力。重視發揮企業在集聚和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上的作用,促進企業和科研單位人才“雙向交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有利于人才創新創業的評價、使用、激勵措施。加大政策對人才創新創業的傾斜,鼓勵人才向企業和重點產業集聚。近期,我們將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和要求,抓緊制定加強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意見,抓緊啟動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開創科技人才工作的全新局面。
廣東的省部產學研結合工作是全國產學研結合工作的重要探索,也是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廣東試點工作的重要內容。做好省部產學研結合工作,對深入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先導和帶動作用。科技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深化管理改革,統籌科技資源,進一步加大對省部產學研結合的支持力度。一是支持廣東企業建設創新型企業,依托企業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等創新基地,支持企業積極承擔或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二是進一步密切部省會商合作,促進產學研更加緊密結合,支持廣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構建和發展;三是支持廣東加快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發揮國家、省級高新區集聚、輻射、帶動作用,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特色產業方面取得新成效;四是支持廣東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先行先試,在政策環境建設上取得新的突破。
各位領導,同志們,省部產學研合作為我們發揮部門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調動部門和地方兩種資源,集成全國高校、科研院所和廣東企業的創新資源,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供了有效和長遠的事業平臺。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齊心協力,扎實工作,充分發揮科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文篇文章來源于 科技網|www.stdaily.com
原文鏈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0-08/30/content_224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