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價值觀多元,要樹立與低碳經濟相適應的價值觀,不能不考慮個人或群體的“接受度”,一廂情愿地宣傳低碳環保,如果不同個人或群體原有的價值觀相結合,難免事倍功半,甚至無功而返。所以,樹立低碳價值觀,需要在目標群體原有價值體系中找到落腳點和生長點
世博會已經圓滿落幕,吸取了世界文明豐沛營養的上海,正在思考世博后的發展方向。走低碳之路,是大家的共識之一。城市是由人組成的,城市要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個人確立相應的生活方式;在一個市民爭相攀比奢華,喜歡駕駛大排量、高能耗汽車,趕時髦隨意淘汰衣物的城市里,發展低碳經濟即使并非不可能,效果也必定大打折扣。
價值觀與“接受度”
生活方式涉及個人生活的多個方面,但主要同個人消費方式有關。城市發展低碳經濟首先涉及生產,所以要關注單位GDP的能耗等指標。但生產根本上是為人的生活服務的,生產的過程再綠色,產品如果不受消費者歡迎,低碳目標仍然實現不了。
個人憑什么接受綠色產品,并進而接受綠色生活方式?憑個人內心自覺不自覺地持有的價值觀。個人在選擇某種物品或服務時,總會根據自己的喜好或者認為“有價值”來作決定。比如,吃所謂“垃圾食品”,可能是因為“味道好”,可能是因為“小店環境氣氛好”,也可能是因為快餐文化特別強調的“便捷快速”,還可能是因為“流行”,“大家都在吃”或者“白領都這么生活”。同理,要實現城市整體的低碳,不能不考慮個人消費中的不低碳行為和導致不低碳行為的價值觀念。一個城市能不能樹立有利于低碳環保的價值觀念,是低碳策略能不能取得預期效果的一個重要條件。
當今社會價值觀多元,要樹立與低碳經濟相適應的價值觀,不能不考慮個人或群體的“接受度”,一廂情愿地宣傳低碳環保,如果不同個人或群體原有的價值觀相結合,難免事倍功半,甚至無功而返。比如,現在不少發達國家很重視開展二手物品的重新利用,這十分“低碳”:現代社會是一個過度消費的社會,許多好好的東西被丟棄了;既然還可利用,為什么不設法繼續使用呢?為此,許多國家的環保人士提倡二手物品再利用。但二手衣物從來就同“貧窮困難”相聯系,不是實在沒錢買不起,誰愿意穿?從調查得知,在上海的社區里,許多困難人員都不愿接受二手衣物。看來,好好的東西正是因為我們觀念不對,才成了“廢棄物”,價值觀決定了我們把多少東西、什么樣的東西當作“廢棄物”,決定了“廢棄物”的量。
低碳經濟與“時尚符號”
所以,樹立低碳價值觀,需要在目標群體原有價值體系中找到落腳點和生長點。這有些像“嫁接”,要讓綠色價值觀在原有價值觀上生長出來,并且長得強壯。國外推廣二手衣物再利用時,往往周到地考慮人們的接受度,不但強調這種行為的綠色一面,同時將環保同慈善掛鉤,宣傳“購買和使用二手衣物,是向弱勢群體伸出援手”的觀念——開展二手物品再利用的許多都是慈善組織,所得資金主要用于扶貧幫困。慈善元素的嵌入使得身著二手衣物有了“道義光澤”,就如故意磨破的牛仔服裝因為有時尚元素而同磨損破舊的普通衣服判然有別:一個“時尚”概念解決了衣服破不破的問題,甚至使得破衣服比不破更受歡迎。這正是時尚的全部含義:時尚就是人同自己過不去,越過不去就越時尚。
既然時尚那么重要,在樹立低碳經濟所倡導的價值觀時,就要充分利用各種“時尚符號”,其中最重要的是在現代消費社會已經成為時尚符號或者時尚的人格化的明星。在環保和慈善概念為大家所熟知和接受的西方國家,像二手衣物再利用這樣的生活方式,就是在明星積極參與下,得到了更好的推廣。不少明星愿意光顧專門出售二手衣物的慈善小店,而且買了以后真穿,而不是僅僅進下小店,供狗仔隊拍照作秀。明星真心推崇身體力行,帶動了公眾特別是追隨時髦的年輕人對二手衣物再利用的接受甚至熱捧。
價值觀怎樣更具“含金量”
不過話說回來,真要在公眾中樹立與低碳經濟相適應的價值觀,明星的廣告效應固然不可少,但沒有相應的生產技術或獨特創意,綠色產品還是會滯銷。所以,國外慈善組織以志愿的方式,請富有創意的能工巧匠,將舊衣服做別出心裁的“混搭”,或者重新剪裁,在本身就是品牌服裝的二手衣服上加進不亞于原有品牌、但又是原有品牌不具有的韻味,而且一些慈善小店布置得精心,雖不奢華,但讓人感覺很好。獨此一件的貨品與匠心獨運的環境,讓“再生”的衣物相比一般時尚服飾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此,即使不是為了慈善和環保,就憑愛美的本性,也會有人選用。“真時尚”、“真慈善”、“真環保”這三個現代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在二手衣物及其購買環境中,相互融合、彼此支撐,這正是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工程及其運作的成功奧秘。
也許有人會提出,對于普通人來說,接受諸如二手物品之類的低碳概念,比較容易,畢竟價格相對低廉,但要接受其他綠色產品或服務,可能還得面對成本增加的挑戰,今天的中國人雖然有了點錢,但總體上仍處于價格敏感期,為了省些錢,“貨比三家”還是個人的理性選擇。那么,我們就有必要將與低碳經濟相適應的價值觀同節省、勤儉等傳統美德相結合,來推動人們接受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