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月18日電(記者陳磊)今天,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組織開展的201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評選在京揭曉,基于超材料實現微波段三維隱身和電磁黑洞、實驗實現最遠距離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等成果榜上有名。
經過專家無記名投票,評選出201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分別是:拓撲絕緣體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上發現首個反超核粒子——反超氚核,揭示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聯合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分子機制,中國發現10萬年前的早期現代人化石,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銀屑病、白癜風和麻風易感基因,揭示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大地電磁測量揭示青藏高原東部有兩條地殼物質流,揭示蛋白質賴氨酸乙酰化在細胞代謝中的調控作用,基于超材料實現微波段三維隱身和電磁黑洞,實驗實現最遠距離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
分析近幾年我國科學十大進展,與會專家認為:我國原始性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弱勢學科呈現快速發展,群體性突破不斷涌現。其中,在量子通信方面,2006年、2007年連續有1項成果入選十大進展,在此基礎上,今年又取得重大突破,實驗實現了16km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向應用又邁進了一步。醫學一直是我國的薄弱領域,但近年來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2008年有2項成果入選,2009年有3項成果入選十大進展,今年又有3項成果入選,表明我國醫學領域在多年積累的基礎上,已經出現群體性突破的勢頭。
本次評選結果也顯示,基礎研究為國家重大需求服務的作用日益凸現。如:針對我國乃至全球糧食緊張的問題,這兩年在水稻研究方面連續取得突破,2009年的成果找到了與超級雜交水稻雜種優勢相關的潛在功能基因,2010年的成果揭示了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這些成果都為將來培育分蘗減少、莖稈粗壯、穗粒數和千粒重增加的理想株型,增加作物產量具有重要意義。針對銀屑病、白癜風和麻風等人類常見的復雜疾病,我國科學家采用全基因組關聯方法研究發現銀屑病、白癜風和麻風的易感基因,為理解這些疾病的遺傳基礎提供了新的認識,對深入揭示這些疾病的發病機制及疾病的風險預測、基因診斷、新藥研發及個體化治療奠定了基礎。
此外,近幾年我國在科學前沿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如:在探尋宇宙起源方面,2006年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發現一個新粒子——X1835,2008年發現了暗物質湮滅的一個可能的證據,2010年,我國科學家利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HIC)上開展了實驗研究,發現首個反超核粒子——反超氚核。同時,我國傳統優勢學科持續穩步發展。我國在古生物學研究方面有獨特的學術資源和地域優勢,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研究體系,出現了一批能與國際地學界對話的研究集體,在諸多領域已經與國際同步。2009年有一項關于鳥類起源方面的成果入選十大進展,2010年又有一項關于早期現代人化石的研究成果入選,此項成果表明智人洞的人類可能是生活于東亞的最早的現代人,比此前已知生活于東亞的最早的現代人提前了6萬多年。
從2010年入選成果的完成單位看,國家科技計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至少有6項成果得到過973計劃或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的支持,有6項成果由國家重點實驗室取得或參與取得。同時,基礎研究國際合作不斷深化,在入選的十大進展中,其中有7項是通過國際合作取得的。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評選活動的前身是“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評選,已成功舉辦6次。評選的重點是研究成果的新聞性、原創性以及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