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5月10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宣布,將修改日本政府以前制定的能源發展計劃,對國家現行能源發展戰略進行重新研究檢討。菅直人稱,日本將加大開發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進構筑節能社會。這是日本政府在福島核泄露危機后,首次公開宣布減緩核電發展計劃。這也再次引發了全球對核電發展的大討論。其實,自今年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核泄漏事件后,人們就再也沒有停止過對核電的關注。
各國反核人士自發組織各種示威游行,要求本國立即停止核計劃。可以說,日本福島核事故使得本來被稱為世界上最清潔能源的的“核電”失寵,打亂了日本乃至全球的核電算盤,也再一次為核電計劃敲響了警鐘。要不要繼續發展核電站?法國的態度是無需討論,美國認為不繼續搞不行,德國決定放棄,印度繼續堅持,中國和巴西暫停審批、為高歌猛進的核電建設“緊急剎車”。這讓我們不由得揣測:全球能源結構是否會因此而發生重大變革和調整?核電難道真的要從新能源寵兒序列中出列?
其實,從環保角度講,核能無疑是應對地球溫室效應的最佳手段。從技術和經濟的角度看,風電和光伏發電由于其能量的存在形式,在電網接入上具有較高的技術瓶頸,而核電則具有容量大、運行小時數高、發電波動性小,經濟成本低等諸多優點,能滿足工業化大規模使用,可有效取代煤電,具備產業化發展的條件。從環保的角度看,對比各種能源發電,核電基本實現了溫室氣體的零排放。據統計,每22噸鈾發電所節約的CO2量相對于100萬噸煤所產生的量。全球每年產生的CO2中38%來自于煤炭、43%來自于石油,一臺100萬千瓦的火電機組每年產生的CO2差不多有700萬噸,照此測算,當前所運行的910萬千瓦核電機組一年可節約6370萬噸的CO2排放,另外,核燃料運輸的絕對量較小,相比較煤炭的運輸又大大節約了CO2的間接排放。
這些都是核電令人不忍舍棄的原因。伊朗日前宣布其首座核電站即將并網發電,美國也公開表示,不太可能放棄核電。中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專家透露,雖然此次日本核電危機令中國暫緩了一些核電項目的審批,但目前國家對核電的發展基調仍為“積極推進”。
其實繼續發展核電無可厚非,總不能“因噎廢食”。關鍵問題是既然要推進,既然要繼續,那么該如何繼續?
第一,應理性看待核電技術。不能過度相信核電技術,而忽視核能的潛在危險。盡管中國近年來核電技術已經得到長足進展,特別是高溫氣冷堆技術在反應堆固有安全性方面目前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我們依然要時刻警醒:世間萬物復雜多變,所有核事故都是在發生以后才暴露技術缺陷的,沒有萬無一失的技術。
第二,日本核泄漏事件發生的主因是對危險的預期過低以及設備老化,盲目樂觀。但其實更深層次的反映出日本核風險決策機制、安全監管制度的缺失。而這,也是中國核電事業發展的弊端。由于節能減排趨熱,近年來中國大批核電項目頻頻上馬。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統計,2005年以來中國共核準13個核電項目,34臺機組,總裝機容量達3702萬千瓦。已開工建設28臺核電機組,在建規模3000多萬千瓦,占全世界在建65臺核電機組的40%。在如此飛速發展的態勢下,卻暴露出如施工隊伍不足,出現趕工期現象;有經驗的調試和運營人員不足;部分關鍵設備供應能力不足等不和諧因素。所以,建立完善的風險決策機制和安全監管等制度對中國核電未來安全發展至關重要。
第三,對核安全的重視不能僅限于核電站,而要推廣到核燃料循環全過程。切爾諾貝利災難后,各國核電技術已經得到了改善。但因為核燃料具有放射性,所以對核安全的監管不能僅限于核電站,而應該落實到從核燃料的采掘、提純生產、運輸、發電和乏燃料的保存和后處理的全過程,也就是加強核燃料循環全過程的嚴格管理與檢測。
第四,政府應該向民眾公開核電站安全信息。目前來看,我國的核電站安全信息是對公眾完全封閉的。核電對很多老百姓來說,是陌生的。而作為國家的納稅人,公眾有權了解核電技術在使用過程中是否暴露過缺陷,各核電站在運行過程中是否發生過事故,核電站采取了哪些防輻射措施等。更應該知道的是,一旦核電站發生泄露,該如何進行自救。否則,一旦發生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公眾將處于完全無知、信息不對稱和被動無助的局面。政府有義務對民眾進行核電安全知識的普及和輻射防護教育、培訓。
第五,大力培養核能領域的高級人才。雖然我國核能事業取得了從所未有的大發展,但對于核電建設中最核心和最復雜技術——反應堆設計,始終沒有完全掌握。而這,或許會在將來成為我國核電事業發展的關鍵。核能高端人才儲備的缺乏也是我國未來核電發展的一大弊端。
無論是中國,還是全世界,核能發展不僅關系到核能專家及核電企業,它的發展更受制于環境、社會、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每一個企業都應該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兼顧特殊行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影響。尤其是作為向核電系統關鍵設備提供支持的自動化企業,更應該將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放在首位,積極通過安全自動化技術以確保核電事業發展的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