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2011年06月03日22:30 經濟觀察報
6月3日,上百家央企負責人趕往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參加一場由河南省政府舉行的“央地對接”項目簽約儀式。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率該省數百黨政官員及企業負責人,就已達成合作意向的項目進行集中簽約。
河南之前,已先后有貴州、廣州、甘肅、山西、浙江等省份向“不差錢”的央企大佬們拋出了橄欖枝。從對接結果來看,各省均獲得了超過千億的“大單”,經濟最為發達的廣東,更是一口氣拿下2.539萬億元的項目合同。
自2009年以來,宏觀經濟冷熱交替,地方政府對央企的熱情卻一如既往。不過,在“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地方政府除了“搶錢”外,更希望能為未來的布局贏得先機。一位參與簽約儀式的地方政府官員表示,“如果能爭取到央企的戰略布局,不僅對地方‘十二五’規劃的落實有推動作用,甚至能支撐起一個大的產業”。
精彩的第一季
據接近國資委的人士透露,河南之后,很多省份還在排著隊等著和央企對接。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希望能由國資委聯合主辦,組織盡可能多的央企參加。國資委的原則是合理調配,既能滿足地方的要求,又不至于讓頻繁的會議成為央企的負擔。
5月12日,安徽省公布了近兩年來與央企合作的最新成果。截止到今年4月底,共計簽約項目585個,累計投資規模為1.58萬億;所有合作投資項目中,已簽約開工的項目為243個,投資金額6177.98億元。
從2009年開始,中央政府刺激經濟復蘇的4萬億元投資被瓜分完畢后,為緩解金融危機后的資金饑渴,拉央企到地方投資即成為地方政府爭取資金、項目的一條新捷徑。在與央企的全面合作上,安徽是地方政府中的先行者。
在2009年底舉行的“安徽省與中央企業調整結構、合作發展對接會”上,安徽省長王三運提出了與央企對接的“三不”策略,“不設條件,不限領域,不拘形式,只講內容,最大限度的實現互惠互利共贏。”
第一年合作,即為安徽帶來了不俗業績,當年與央企合作發展簽約項目372個,投資規模超過1.3萬億元,而當年,安徽的GDP才剛剛突破萬億。
不只是安徽,位于西部的寧夏同樣是敞開胸懷擁抱央企。為支持央企對本地國企的重組,寧夏國資委主任黃宗信曾表示,“只要注冊在寧夏,稅收在寧夏,就業在寧夏,能使企業迅速做大做強,怎么重組都行。”
地方政府對央企的熱情,可見一斑。與安徽、寧夏一樣,在隨后一年時間里,至少有十多個省份都選擇了聯姻央企的策略。其中既有位于中西部的甘肅、河南等欠發達地區,也有浙江、江蘇等民營經濟活躍地區。
不過,相比同為中部省份的安徽,河南與央企對接的成績要遜色不少。據河南省國資委公布的數據,該省也曾在2009、2010年集中組織了兩次與央企合作洽談活動,與24家央企簽訂了28項戰略合作協議,2010年與央企合作開工項目投資規模為180億元。
2011年,河南開始加大與央企合作的工作力度,將其列為“河南省2011年大招商”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并在今年2月成立了由副省長史濟春、陳雪楓牽頭、省直有關廳局和中央駐豫機構參加的與央企合作聯席會議。
為了更加體現“以人為本”的招商精神,還特地把最終的項目簽約儀式從鄭州搬到了北京。一位負責會議組織的工作人員解釋說,“離央企的總部近,更能顯示招商的主動性。”與以往讓央企老總們舟車勞頓地跑到項目所在地簽約不同,此次與央企聯姻,地方政府多將簽約所在地選在央企總部聚集的北京。
嘗到與央企合作甜頭的安徽,正在統計一份新的項目單,并將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我省與中央企業合作發展的工作意見》,為央企落地提供立項、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據初步統計,此次擬向中央企業推薦的合作發展項目達600多個,投資規模約1.4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