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組織起草的《儀器儀表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獲工信部批準并正式發布。規劃顯示,到2015年,行業總產值達到或接近萬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5%左右;出口超過300億美元,其中本國企業的出口額占50%以上,到“十二五”末或“十三五”初貿易逆差開始下降;積極培育長三角、重慶以及環渤海三個產業集聚地,形成3-5個超百億的企業,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企業過百。
拋開數字的增長,“3-5個超百億的企業”花落誰家,如何成就?是值得我們思索的。當前我國最優秀的自動化企業也僅僅達數十億的銷售額,而對于從十億到百億,對于一個企業來說,絕不僅僅是銷售數字的簡單增加,而是一個企業從中小型企業到大型企業的質變,意味著從經營到管理的全方位的跨越。
在過去中國自動化市場高速發展的10多年間,一批優秀民族自動化企業崛起,大量跨國企業涌入,面對巨大的中國市場,這些企業基本將自己的核心價值鎖定在了研發和制造,即為用戶提供所需的自動化產品和技術。然而隨著供應商的不斷增多、技術日益成熟以及生產、人力成本的增加,自動化企業已明顯感受到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利潤在日益降低。面對這樣的現實,企業當然需要尋求改變,研發和制造所產生的價值在明顯下降,就要發掘能為企業帶來更多價值的環節,即完善和延伸企業自身的價值鏈。
基于Michael E•Porter的“價值鏈”理論,從自動化行業的自身分析,對于一家自動化企業,特別是控制系統供應商來說,企業價值鏈相比普通制造企業“研發、采購、制造、營銷、服務”的鏈條要稍顯復雜。服務在整個價值鏈當中被劃分為售前(設計開發)、售中(組態調試)、售后(維護維修)三個部分。在過去10幾年間,服務基本上是作為產品本身的附加無償提供給客戶的?,F如今這一觀念正在轉變。在自動化行業被認為未來最具發展潛力的領域之一是“服務”市場。
當前很多跨國巨頭早已行動起來,布局有償服務市場。隨著用戶對于自動化產品和技術應用的深入以及對于自身競爭力提高的需要,這些具有遠見的企業所提供的“服務”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售前售后支持”、“24小時內快速響應”以及培訓、現場指導這些簡單的服務內容,而是包括技術咨詢、設備維修、設備安裝、設備保養、設備搬遷等,不僅僅提供針對自身產品的服務方案,還要優化內部資源,為所有客戶、產品提供人性化、個性化的增值服務,如預防型服務、全責績效服務、全生命周期服務等等。
有數據顯示,到2015年我國自動化服務市場規模將逾6000億元,面對如此的市場機遇,令人遺憾的是,我們本土企業似乎再次落下步伐。近年來,中國自動化企業掀起了一股“上市風”,投身資本市場為這些公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如何借此“東風”,快速擴張,歸根結底還是需要企業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價值鏈。筆者認為除了對于“服務”價值的戰略缺失,國內自動化企業一直以來對于“營銷”價值的短視也是急需轉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