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tdaily.com 2011年09月20日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徐玢
本報記者 徐玢
隨著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增大,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日益緊迫,科技與經濟結合、創新驅動經濟社會發展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9月24日,“浦江創新論壇”將第4次在上海揭開帷幕,聚焦“創新驅動發展”。近日,“浦江創新論壇”主席、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徐冠華院士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就科技創新如何支撐和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等問題發表見解。
科技日報:創新驅動發展的前提之一是科技與經濟有效結合。對于當前我國科技與經濟結合、創新驅動發展的現狀,您有什么看法?
徐冠華:科技和經濟結合是我國科技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瓶頸問題。談到這一問題時,人們往往會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無可否認,高新技術產業對于經濟健康發展和轉型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我認為,應當把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放到同樣突出的位置。
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10年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西方發達國家的高技術產業,其產業附加值不超過各個產業總附加值的10%,傳統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巨大的帶動作用長期被低估。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的一項調查得到了類似的結果。以圓珠筆生產為例,這是典型的傳統產業。我國生產的圓珠筆以每支一元錢的價格賣給外國廠家,他們再以每支一美元的價格在外國市場出售,其價值增加了6倍。國外廠商獲得的產品附加值主要來源于圓珠筆產業鏈中設計、物流、市場、品牌等環節,利潤豐厚。而我們僅僅從制造環節獲得一元錢的收入,而且由于缺乏核心技術,收入主要用于進口設備、筆頭、筆芯以及支付勞動力費用,利潤僅為5分錢左右。這個案例說明,只要你處在產業鏈利潤鏈條的高端,傳統產業同樣有很大的利潤空間,關鍵在于要高度重視傳統產業在制造和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創新。
科技日報:在促進傳統產業轉型,新興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您認為政府應該起到什么作用?
徐冠華:談到科技與經濟結合時,目前流行的說法叫官產學研結合。我認為,政府通過實施重大項目促進產學研結合是必要的,但應限于國家重大的戰略性產業。對于千千萬萬的企業,特別是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對于眾多的大學、研究所和千千萬萬知識產權創造者,政府的作用應當主要立足于創造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學研結合的環境。例如大力發展創新服務業、建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建立市場化的人才機制、建立科技中介機構等,這些都是我國整個創新鏈中薄弱的環節。政府應通過這些市場化的共性服務降低創新成本、提高全社會的創新動力和創新效率。
科技日報:除去政府公共服務,您認為還有哪些問題制約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
徐冠華:當前我國科技創新還面臨諸多瓶頸,但我認為其中對創新制約最大的是創新文化和創新環境問題。
一方面,我國缺乏寬松的文化氛圍,國人對創新自信心不足。我們教育孩子時,聽家長話、聽老師話的“乖孩子”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這樣培養出的年輕人,往往是出色的跟蹤者和模仿者,但也往往缺乏創新能力,使國人在面對創新事物時自信心缺乏。有的人習慣性反應是“國外已經做了幾十年,我們怎能干成”,或是“國外沒干過,我們肯定干不成”。這種思維定勢是創新的大敵。
另一方面,我國目前的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也存在不足。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是科研人員、科研工作的重要“指揮棒”。
現在科技界表現出的浮躁、創新力不強的問題,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指揮棒”出了問題。合理的評價制度,要將評價的重點與承擔的責任相適應。如教師要看他教書如何,醫生要看他醫技、醫德如何。而目前,我國的科技評價制度卻偏離了這一評價目標,使科研人員將申請項目、發表論文、獲得獎勵作為追求的目標。其結果自然是基礎研究無法與國際前沿看齊,應用研究無法服務于市場需求,最終制約了我國創新能力的提高。更為嚴重的是這種評價方式已經在知識界泛濫,教師、醫生職稱評定也著重看論文和獲獎,這樣怎么能夠促進科技、教育、衛生事業的發展?
科技日報:“浦江創新論壇”已經舉辦了3屆,您如何評價論壇,對論壇又有什么期待?
徐冠華:對于“浦江創新論壇”,各界一致評價是一屆比一屆好。論壇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論壇始終堅持開放、求真的科學精神,廣邀專家學者對中國科技發展面臨的問題暢所欲言。現在有些討論喜歡避開鋒芒,把本來尖銳的問題轉化為隱含的內容,這是“浦江創新論壇”應當避免的。我們要把“浦江創新論壇”塑造成思想交鋒的平臺,為創新驅動發展尋求到多種可行的路徑。
今年的論壇將繼續邀請眾多知名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參與討論,內容包括中國創新系統的優勢和挑戰、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企業與復雜經濟局面中的創新領導力、自主創新與全球化、體制創新和人才成長等。我希望“浦江創新論壇”在對中國科技創新不變的關注中,積累越來越廣泛、越來越重要的國際和國內影響力,為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