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前途光明 道路曲折近年來,物聯網以強勁的勢頭進入大眾的視野,經過多年的發展,物聯網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產業已納入到國家“十二五”規劃中,物聯網的前途可謂光明無限。但與大多數新興行業一樣,其發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要遭遇著種種瓶頸和波折。正如常言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對此,我們需以理性的眼光,正確看待物聯網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機遇一:政策傾斜
2011年從中央主管部委到行業、省市,多點、多層次的物聯網規劃密集出臺,這些規劃從政策、應用、資金等多個層面形成了對中國物聯網的強大政策推動力,為中國物聯網產業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其中最受矚目的是《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的相繼出臺。
2011年4月,財政部出臺《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國家專項資金的支持范圍包括:物聯網的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標準研究與制訂、應用示范與推廣、公共服務平臺等方面的項目。2011年5月,繼財政部發布《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后,工信部辦公廳與財政部辦公廳又聯合下發《關于做好2011年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锻ㄖ凡粌H對《辦法》中涉及的專項資金支持范圍及重點支持內容做了補充闡述,并對申請資格、條件和程序做了詳細說明?!段锫摼W專項資金》的出臺,有力地帶動了各行業、各省市、各地方政府對物聯網的資金支持。中央財政資金的切實投入,使政府對物聯網的支持真正由虛變實。
2011年11月28日工信部發布了《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分析了物聯網發展的國內外現狀與發展趨勢,梳理了物聯網產業鏈,提出了未來5年的發展目標,初步完成產業體系構建,形成較為完善的物聯網產業鏈。規劃詳細提出了八大主要任務,并明確了五項重點工程,包括關鍵技術創新工程、標準化推進工程、“十區百企”產業發展工程、重點領域應用示范工程、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程。
物聯網被定義為戰略型新興產業,即意味著5~10年內必須取得實效。未來幾年,物聯網將向先導型產業、支柱型產業邁進,持續成為國家推進信息化工作的重點,政策支持力度可望繼續加大。
機遇二:前景明朗
盡管物聯網尚是一個新興產業,但由于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其產業前景和市場“錢景”都顯得十分廣闊。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聯網正成為資本市場投資的熱門行業。
《物聯網“ 十二五” 發展規劃》中明確表述:當前,我國無線射頻識別(RFID)產業市場規模超過100億元,其中低頻和高頻RFID相對成熟。全國有1600多家企事業單位從事傳感器的研制、生產和應用,年產量達24億只,市場規模超過900億元,其中, 微機電系統(MEMS)傳感器市場規模超過150億元;通信設備制造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建成全球最大、技術先進的公共通信網和互聯網。機器到機器(M2M)終端數量接近1000萬,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場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2010年物聯網市場規模接近2000億元。
據新華社調研撰寫的《2010-2011年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預計,未來五年全球物聯網產業市場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年均增長率接近25%。保守預計,到2015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將實現5000多億元的規模,年均增長率達11%左右。
機遇三:應用趨熟
作為國家戰略型新興產業,物聯網成為“十二五”期間信息化重點扶持對象,同時也受到市場和企業的高度關注。尤為重要的是,經歷了市場熱炒概念、企業盲目跟風的初級階段,2011年物聯網產業終于撇去浮躁泡沫,開始步入務實推進期。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企業,從業內到全社會,都開始把目光聚集到現實成熟的物聯網應用。車聯網、智能家居等重點物聯網應用在多地開始試點,并取得一定成效。
八項智能交通國家標準已于2011年12月1日起實施,標準包括:“城市公共交通調度車載信息終端標準,道路水路貨物運輸地理信息基礎數據元,道路、水路貨物運輸基礎數據元,路面損壞視頻檢測方法,停車誘導信息集,微波交通流檢測器的設置,運輸與倉儲業務數據交換應用規范,智能運輸系統、車道偏離報警系統、性能要求與檢測方法”。
為完善智能建筑及居住社區數字化標準化體系,在住建部智標委的指導下,全國智能建筑及居住區數字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聯合長虹在北京發布了《2011年度中國城市居民e家生活指數研究報告》。報告公布了我國首個智能家居發展情況的評價標準“e家生活指數”,反映中國城市居民在“數字家庭/智能社區”各個產品和服務方面的認知、擁有、使用、影響以及預期的狀況,為政策制訂提供依據。
此外, 工信部開通國家食品工業企業誠信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上海、江蘇、山東、河北、浙江等地啟動智能電網平臺建設,云南建設物聯網云計算平臺, 應用領域涉及智慧旅游、環境監測、安全監控、節能降耗以及智慧醫療……都標志著我國物聯網實際應用水平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挑戰一:標準缺失
物聯網要發展, 標準須先行, 這已成業內人士共識。在物聯網總體標準體系建設方面,目前國內外并沒有形成統一標準。事實上,早在2009年11月份工信部就宣布成立了中國傳感網標準工作組,負責組織開展傳感器網絡相關標準的研究和起草工作。截止到2011年12月,工作組已有110家成員單位,成立了13個項目組,并新成立農業應用研究項目組,針對傳感器網絡在農業領域內的應用提出研究計劃,開展具體研究工作。然而物聯網涉及的行業范圍廣泛,要在總體架構、標志體系、信息安全、數據接口等方面形成完整可行的標準體系,并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事情。
可喜的是,2011年10月國家傳感器網絡標準組工作組正式發布了首批傳感器網6項標準征求意見稿,包括:《總則》、《術語》、《低速無線傳感器網絡網絡層和應用支持子層技術規范》、《信號接口規范》、《信息安全通用技術規范》、《標識傳感節點編碼規范》。據悉,中國剛剛完成的首批傳感器網6項標準征求意見稿是在傳感器網絡標準體系框架下,根據產業發展需求,依據標準制定與技術發展規律而制定的。這6項標準對傳感器網絡的總體功能要求及體系架構給出了規定,在國內外傳感器網絡領域術語的基礎上對術語進行了梳理與匯總;并從機械、電氣及軟件三個層面對傳感網中的傳感器接口提出了規范,對傳感網內統一的節點編碼給出了編碼規則。
相關專家認為此項標準的制定在中國物聯網發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是中國第一個物聯網行業應用標準。但是,也有專家冷靜提醒:不要對這6項傳感器網絡標準過早樂觀,要有清醒認識。“物聯網概念本身就是個應用,這6項標準僅僅是在應用接口層做了規定。在物聯網核心技術層面,中國還是很缺乏的。中國物聯網產業可以說是剛剛起步,在這6項規范的基礎上,企業更應該扎扎實實的去做應用,使得標準在應用中發展壯大,并且不斷的完善,實現影響力。”
挑戰二:發展無序
全國各地都在開展物聯網產業基地、研究中心、科技園區的建設,但是全國范圍內尚未進行統籌規劃,缺乏頂層設計,資源共享不足。物聯網涉及的行業十分廣泛,物聯網的各行各業、各個方面都在應用,其規模產業化的空間很大,但是被這些應用場景分成一個一個小塊塊,在每個小塊里都不足以做成規模產業化。導致目前我國物聯網產業鏈發展格局呈現不平衡狀態,主導者空位,合作需跨越多行業門檻,成長空間不同等現實問題,而這些均是制約物聯網發展的瓶頸。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國內物聯網首席科學家劉海濤針對此提出了“共性平臺+應用子集”的發展模式,即不同的行業形成不同的平臺,在平臺下面研發各種應用。共性平臺架構跟具體應用行業、應用場景沒有關系,是物聯網共性的部分凝練出來的,而不一樣的部分稱之為應用子集。正如我們現在使用的手機系統,系統下面有很多不同的應用開發公司。
基于“共性平臺+應用子集”模式,劉海濤也提出了他對于國內物聯網運營模式的構想:“運營商管理運營共性平臺,為應用子集提供支撐,并提供計費;第三方負責維護應用子集平臺,為用戶提供差異化服務。”
由劉海濤率領的感知中國團隊已初步攻克共性平臺的關鍵技術并在行業內率先運用。目前共性平臺的主體部分已經完成,在局部區域比如在煙草、安全生產領域,以及無錫、成都等城市級平臺進行初步推廣。
相信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種架構將主導國內物聯網產業發展??梢灶A見,未來物聯網之爭,將演變成平臺之爭,正如劉海濤所說:“誰把共性平臺攻下來,誰就能占領物聯網產業化的制高點。” 正像當今智能手機之爭早已演變成Android、Symbian、Mac系統平臺之爭,未來物聯網之爭必是得平臺者得天下。
此外,我國物聯網發展還存在著缺乏創新能力,核心技術亟待突破,商業模式不清等種種瓶頸。當下整個國家在積極推進物聯網,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人員都在從自己的行業詮釋著物聯網,推動著物聯網的發展,作為物聯網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自動化行業更是如是。本期專題策劃,本刊特邀了行業內4家企業的技術專家共同論道自動化技術在物聯網領域的應用與發展。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2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