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鋼:以科技創新實現綠色發展
http://www.stdaily.com 2012年04月02日來源: 科技日報作者:
新華社澳門3月29日電 “2012年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29日拉開帷幕。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在發言中指出,中國正在提高發展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性,通過科技創新發展綠色經濟,實現綠色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作為綠色經濟的重要內容,已被列為國家優先發展的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2012年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的主題為“綠色經濟——增長新動力”。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主持了開幕式。
萬鋼在主旨發言中說,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正面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系列環保問題。國家現已明確提出,要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提高發展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性,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綠色發展。
在談到澳門的經濟與科技發展時,萬鋼表示,內地與澳門特區正圍繞著中醫藥、電子資訊技術、節能環保和科普等4個領域開展有益的合作。2010年底,科技部正式核準在澳門建設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伙伴實驗室。此外,內地與澳門還合作培養葡語科技管理人才,這是澳門方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國家培養科技人才的重要舉措。他說,在節能及環境保護科技合作研究方面,內地與澳門已簽訂了相關的合作意向書,內地與澳門在節能環保領域的合作將進一步制度化。他希望內地與澳門不斷強化在節能環保領域的科技合作,進一步拓寬合作內容,為實現綠色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當天,萬鋼還在特區政府禮賓府與崔世安會面,并就推動環保工作及環保產業發展交換了意見。
《科技日報》(2012-04-02 一版)
本篇文章來源于 科技網|www.stdaily.com
深圳靠科技創新發展綠色經濟
發布時間:2011年08月18日 04: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科技網
本報深圳8月17日電 (記者劉傳書)深圳靠科技創新,綠色經濟發展取得新進展。今天深圳大運會組委會舉行新聞發布會,深圳市政府官員介紹,深圳萬元GDP能耗、水耗分別為0.51噸標準煤和20.3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和1/10左右。萬元GDP碳排放量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在全國低碳試點城市中排名前列。
據深圳市科工貿信委副主任陸健介紹,深圳財政安排180億元資金,用于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重點發展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文化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了新的低碳經濟增長點。今年上半年,深圳生物、互聯網、新能源產業實現增加值685.5億元,同比增長20.4%,高于GDP增速約10個百分點,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29.5%;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重點企業稅收分別同比增長24.2%、57.7%和101%;另外,文化、軟件業等加快發展,分別增長23.2%、18.1%。
陸健介紹,靠科技創新,深圳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萬元GDP能耗已下降到0.51噸標準煤,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左右,接近發達國家水平。萬元GDP水耗為20.3立方米,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0。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已提高到37.8%,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3%);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12.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深圳還成立了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搭建了碳交易及化學需氧量(COD)配額交易。本次大運會更是低碳環保,僅大運中心每年中水利用量約70萬立方米。
科技創新助江西綠色經濟蓄勢勃發
2009-12-22 02:15 來源: 大江網-江西日報
前言: 國際金融危機風暴過后,一場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經濟為主的“綠色浪潮”將席卷全球。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加速,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不斷增長,能源使用產生的環境問題及全球氣候變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發展帶來的嚴峻挑戰,使低碳和生態經濟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和企業共同致力推進的經濟發展新模式。
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優勢、最大的潛力、最大的品牌。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戰略構想中,我省將通過科技創新,發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與生態經濟,推動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綠色產業發展,努力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生態優良、經濟發達、城鄉協調、生活富裕、生態文明與經濟文明高度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區。這既是區域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又是低碳和生態經濟發展的有益嘗試。我們相信,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江西立足生態資源,乘借后發優勢,依靠科技創新,必將走出一條綠色崛起的科學發展之路。
科技創新“六個一”
引領江西崛起跨越的系統工程
省科技廳廳長 王海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欠發達的中部省份江西,立足生態資源,發揮后發優勢,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加快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全面落實低碳生態經濟戰略,必將走出一條綠色崛起的科學發展之路。
江西是一塊充滿激情和正在蓬勃發展的紅土地。新世紀以來,江西工業產值三年翻了一番,國內生產總值四年翻了一番,財政收入四年翻了一番,人均收入六年翻了一番。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江西創新創業的相對優勢正在顯現出來,一是生態環境良好;二是區位優勢初顯;三是資源潛力轉化率明顯提高;四是新產業增長很快;五是政府服務能力大大提高。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江西實施科技應對金融危機,創新促進中部崛起策略,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逆勢上揚,增速超過30%,科技入園在94個工業園區全面展開,項目、技術、人才、政策、服務五入園高潮迭起,企業、產業對科技、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創新發展開始成為全社會共識,新產品開發數量增長了一倍,專利申請量提高了30%以上,1至8月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8%,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6.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5%,這些指標,都好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全國位次前移。
盡管江西正處于“黃金發展期”,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江西欠發達省份的地位尚未根本改變,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還很突出:包括經濟總量仍然偏小,產業層次不高,創新能力不強,開放領域不寬,領軍人才缺乏,資源和環境壓力較大。依據這樣的判斷,江西省委、省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深化對江西省情的認識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在創新發展理念和舉措、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同時,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著眼未來展開新產業布局,實現富民興贛目標。
1.“六個一”工程的中心任務是培育和壯大優勢高新技術產業。要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農業、先進制造和現代服務等領域,著力培育發展我省有優勢、有基礎、有潛力的10個高新技術產業,使其成為符合低碳與生態經濟要求和當代新產業發展趨勢的龍頭主導產業,成為我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六個一”工程的成果,最終都要落實到產業發展上,這是“六個一”工程的核心,其余“五個一”的建設,都必須圍繞這個核心來部署、配套和配合。
2.“六個一”工程的實施主體是企業,尤其是大企業、大集團和優勢高新技術企業。要促進我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以新型工業化為核心,以更大力度抓好產業發展。國際化、集約化、多元化、現代化的強而大的企業集團決定著經濟發展的實力和后勁,市場潛力大、技術水平高、競爭力強的高新技術企業決定著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地位。只有企業強,才能產業強;只有產業強,才能經濟強。
3.“六個一”工程的主要抓手是項目,特別是重大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項目。沒有項目就沒有后勁,沒有大的項目就沒有強的后勁。要瞄準國內外同行先進技術,按照向10個優勢高新技術產業傾斜的要求和“整合資金、捏緊拳頭、有限目標、重點扶持”的原則,抓好一批與10個優勢高新技術產業相關的重大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項目,積蓄實力,凝聚爆發力,增強發展后勁。
4.“六個一”工程的重要支撐是科技創新研發平臺、高新技術產業特色基地和優勢創新團隊。創新平臺、特色基地,不僅僅是牌子,更重要的必須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真正能夠為10個產業提供支撐的創新載體,必須按照市場機制來建設,用市場的實踐來檢驗。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無論是經濟社會發展,還是科技自身發展,都離不開一大批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特別是高水平的科技經營型、經營科技型復合人才的培養、集聚和使用。
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
在江西崛起新跨越戰略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宏偉藍圖中,綠色工業經濟的發展將肩負起異乎尋常的歷史使命。江西省政府決定,用3至5年時間,舉全省之力實施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著力培植符合低碳與生態經濟要求的十大優勢高新技術產業,使其成為江西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六個一”工程是指:
•主攻10個優勢高新技術產業
均為江西省新世紀以來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集群:光伏材料、風能與核能、清潔汽車及動力電池、航空制造、半導體照明、金屬新材料、非金屬新材料、生物與新醫藥、現代農業及綠色食品、文化及創意產業。
•培育100個創新型企業
•實施100項重大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項目
•建設10個國家級研發平臺
•辦好10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特色基地
•組建100個優勢科技創新團隊
目前,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進展順利,高位推進的全省組織領導體系全面建立,各項任務已分解到位,目標管理已經下達;產業規劃、創新型企業規劃、研發平臺規劃、特色產業基地規劃、創新團隊規劃均已全部審定通過;17項政策措施已經出臺,包括科技投入政策、自主創新產品政府采購政策、科技擔保公司、風險投資、高企認定、新產品認定、人才引進、產學研結合政策等均得到落實。
一年起步 兩年見效 三年突破
“六個一”工程規模宏大,單靠政府投資、企業自籌資金無疑是杯水車薪。為此,江西省將努力形成項目向10個產業集中,資源向10個產業整合,資金向10個產業流動,政策向10個產業傾斜,服務向10個產業跟進的發展態勢。
在具體操作中,通過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場競爭規律的科技創新、社會化科技投入和政府財政科技投入機制,引導金融機構、企業及其他社會資金,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和創新型企業發展,加大科技創新風險投資規模;兩年內確保省級財政科技撥款占省級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2%;省政府每年整合不少于2億元資金,扶持重大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項目;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每年啟動2至3個重大科技專項;進一步增加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創新科技投融資機制,在省政府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的1200億元授信額度中,安排50億元用于“六個一”工程的實施。
與此同時,適時出臺的《江西省實施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若干配套政策》,配套政策涵蓋了加大政府財政科技投入、落實稅收激勵政策、強化金融支持、落實政府采購支持、加大建設用地支持力度5個方面內容,共17條。
加速創新,迫在眉睫。“六個一”工程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在實施的第一年,起好步、開好頭至關重要。為了保質保量完成好各項工作任務目標,自工程實施以來,全省各相關政府職能部門齊心協力、上下聯動,24項重點工作進展順利,尤其是重點編制好10大優勢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100個創新型企業建設規劃、10個國家科技創新研發平臺建設規劃等6個規劃,制定出臺10個優勢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協調推進方案等已經或正在陸續出臺之中。
“六個一”工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舉全省之力,形成部門配合、上下聯動、系統實施、整體推進的機制,顯得尤為迫切。目前,省政府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領導小組已建立相應的聯席會議制度,將發揮比較優勢,集中有限資源,及時協調解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困難和問題,以優勢領域的重點突破帶動整體科技水平的提升,力爭一年起步、兩年見效、三年突破。
■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
■玉帶河亮化工程
■聯創光電科技園
■廬山紅葉
■獼猴桃
■與芬蘭簽約
■鄱陽湖系列講座
山江湖工程的繼承與延伸: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自2000年以來,山江湖工程的戰略重點從五河上中游丘陵山區開發治理轉移到流域北部的鄱陽湖及環湖平原區的生態經濟建設,從工程治山、治水、治窮相結合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扶貧開發上升到融入全球化的新型經濟體系與創新型(即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低碳導向型)社會的建設。2008年全國“兩會”期間,江西省正式宣布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省委書記蘇榮稱,這是山江湖工程的繼承與延伸。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目的是探索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大湖流域綜合開發治理的新模式,力爭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全國大湖流域綜合開發示范區、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保障區、加快中部崛起重要推進區和國際生態經濟合作重要平臺。
按照全面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目標和要求,省山江湖委辦展開了系列主題突出、科技支撐明顯、影響帶動力大的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探索與示范,有重點地組織實施一批解決可持續發展共性問題的科技項目,對區域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引導、帶動作用。
開展了一系列科學研究工作
圍繞江西五河流域和鄱陽湖區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省山江湖委辦當前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研究內容涉及面廣,具有前瞻性、創新性特點,充分體現了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當前研究工作的重點是:
——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鄱陽湖生態保護與資源利用研究》項目。
——中德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鄱陽湖流域生態系統綜合治理研究》。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沿鄱陽湖地區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與綜合治理技術研究》。
——“十一五”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戰略研究》項目。
——江西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鄱陽湖可持續發展戰略及對策研究》。
——江西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東江源區生態系統價值及其管理研究》。
建設新時期山江湖區域開發治理試驗示范基地和10個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除了研究工作之外,在新時期,省山江湖委辦還針對鄱陽湖流域各個區域的特點,開展了一系列山江湖開發治理試驗示范點建設工作,近3年來建設了“綠色(有機)產業、農業高新技術應用、水資源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循環利用(節能減排)、面源污染防治、特色農業、循環經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發展”等八大領域共54個項目點,涵蓋全省9個設區市、36個縣(市)、區。
另一方面,結合我省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熱點問題和產業特點,分別在山區、丘陵、湖區選擇“小流域綜合治理、紅壤綜合整治、山區資源開發、循環經濟建設和淡水資源保護”等主題建設10個山江湖可持續發展實驗區:①婺源縣建設生態文化、發展生態產業實驗區;②靖安縣高效利用山區資源和發展綠色產業實驗區;③崇義縣發展贛南山區特色產業實驗區;④泰和縣灌溪鎮綜合治理小流域和發展生態產業實驗區;⑤仙女湖風景名勝管理區探索城鄉結合部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實驗區;⑥德安縣聶橋鎮推廣可持續農業技術、傳播農業信息實驗區;⑦星子縣白鹿鎮礦區廢棄地植被恢復實驗區;⑧江西星火工業園(有機硅化工領域)循環經濟實驗區;⑨貴溪市工業主導型經濟強縣(銅加工領域)實施循環經濟實驗區;⑩余江縣洪湖鄉綜合治理紅壤與發展生態農業實驗區。
在此基礎上,2009年成功申報三個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分別是崇義縣、貴溪市、婺源縣。
建設鄱陽湖研究與合作平臺
——建設“鄱陽湖湖泊濕地綜合研究(觀測)站”。2008年10月5日,觀測站正式啟動運行。該站的建設目標是成為“六個基地”,即:大型通江湖泊濕地的物理、生物地球化學和生態過程的連續觀測基地;大型通江湖泊資源合理利用的理論與應用研究基地;三峽工程對下游生態環境影響的跟蹤觀測基地;大型通江湖泊-流域管理與模擬研究的示范基地;湖泊濕地水生生物疾病(尤其血吸蟲病)防治研究基地;湖泊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培訓和科學普及基地。
——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2008年3月9日成立。中心以鄱陽湖生態環境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為主要研究課題,圍繞建設“綠色生態江西”的目標,主要開展13個課題研究,包括建立和完善鄱陽湖流域資源與環境科學研究系統、動態監測系統和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等,并初步確定了鄱陽湖水生態與水環境演變規律及保護、生物質轉化為化學品及環境友好材料的技術研究、鄱陽湖湖區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研究等。
發展低碳經濟 加速綠色崛起
今年11月17日,由國家七部委與江西省共同主辦的“首屆世界低碳與生態經濟大會暨技術博覽會”在江西開幕。與會代表高度評價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戰略構想,認為其將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低碳與生態經濟發展的先行區和實驗區。這不僅是對生態江西走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發展之路的肯定,也必將進一步加速江西科技創新助推綠色崛起。省科技廳副廳長、省山江湖委辦主任王曉鴻為此專門就“低碳經濟與江西發展”回答了記者提問。
記者:山江湖工程名氣大,已享譽世界。首屆世界低碳與生態經濟大會暨技術博覽會在江西召開,跟山江湖工程之間有何聯系?
王曉鴻:其實低碳一直在我們身邊,低碳實質上就是可持續發展。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山江湖工程就形成了“治湖必須治江、治江必須治山、治山必須治窮”和“立足生態,著眼經濟,系統開發,綜合治理”的科學發展戰略和工作原則。雖然過去了20多年,現在這些理念和原則仍然指導著實踐。而山江湖工程作為生態恢復與重建的成功案例,在全世界也很少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要求我們把山江湖可持續發展的實踐經驗總結為中國模式,在同類地區和國家中推廣。
這20多年,我們一直在做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工作。2005年,我們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啟動了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和山江湖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工作。根據山江湖區域的地理特征、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特點,分別在山區、丘陵、湖區選擇了“小流域綜合管理、紅壤綜合整治、山區資源開發、生態文化建設、礦山植被恢復、循環經濟建設和水資源保護”等領域建設了10個山江湖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其中婺源、貴溪、崇義三個省級實驗區已成功晉級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目前,江西已有5個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記者:發展低碳經濟從某種角度說就是當代經濟運行與發展進行的一場深刻的能源經濟革命,是構建一種溫室氣體排放量最低限度的新能源經濟發展模式。江西的生物質能發展得怎么樣?
王曉鴻:江西是能源匱乏大省,通過發展新能源,我們將成為能源大省。今年5月底并網發電的凱迪生物質能電廠主要利用秸稈、谷殼等農業廢棄物替代燃煤發電,每年燃燒廢棄物18萬噸以上,可產生上網電量1.4億千瓦時。今年9月,江西新時代油脂工業有限公司日產60噸的生物柴油生產線正式投產。我國第一桶車用生物柴油也隨之問世。主要原料是潲水油、地溝油、油菜、大豆、海藻等。“新時代”生物柴油不僅達到了車用柴油標準,在燃燒值、抗爆性、有害物排放量等10個方面均優于石化柴油,而且還比一般柴油便宜100元/噸。更可喜的是,由于此柴油系可再生能源,深化分解性能、健康環保性能良好,除了可應用于車用燃油外,又可供海洋運輸、水域動力、燃油發電機等非道路用柴油機的替代燃料。江西沼氣發展走在全國前列,至去年年底,沼氣池用戶累計逾96.7萬戶,全省年產沼氣3.4億立方米,節約薪柴170萬噸,相當于保護林地面積235萬畝,年增收節支14億元。江西的太陽能發展勢頭很強勁。目前,賽維LDK產能已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江西新余已形成了國內首個“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應用產品”較為完整的光伏產業鏈。
記者:清潔發展機制(CDM)是這次低碳大會的重要內容之一,CDM項目已經成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合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渠道。江西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曉鴻:根據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戰略,結合CDM項目的相關規劃,我們選擇了一批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項目進行CDM項目開發,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如:水電、風電、生物質能發電、余熱回收利用等。鑒于CDM項目專業性極強,我辦培養了一批熟悉CDM項目運作模式及CDM項目方法學的應用、而且有著豐富的項目開發經驗的專業化、年輕化隊伍。我們還與多個國際咨詢機構及減排購買機構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今年6月,完成并發布了《江西省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目前,我省已有49個CDM項目通過國家發改委批準,10個項目在聯合國成功注冊。正在進行項目收集調研與開發的有100多個。CDM項目合作在江西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在水能、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能、提高能效等方面仍有巨大的合作潛力。
記者:首次世界低碳大會選擇在江西召開,可以說江西搶先搭上了低碳經濟的“早班車”,因為除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外,江西還具備發展低碳經濟堅實的產業基礎。江西的低碳產業發展得怎樣?
王曉鴻:首先,江西完全具備成為低碳經濟天然試驗場的條件。其次,省委、省政府特別重視,出臺了務實有力的政策舉措,江西有信心、有決心,也完全有能力發展好低碳經濟。今年上半年,江西啟動了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并進展順利,初步形成了項目向“六個一”工程集中、資源向“六個一”工程整合、資金向“六個一”工程流動、政策向“六個一”工程傾斜、服務向“六個一”工程跟進的發展態勢。
(部分圖片由胡星衛提供)
發展綠色經濟創造綠色財富
2010第五屆綠色財富(中國)論壇發言摘登
來源: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6/t20100629_661048.html/
編者按
2010第五屆綠色財富(中國)論壇6月26~27日在北京召開。論壇重點圍繞形成綠色經濟的基礎,綠色經濟和低碳產業,針對發展戰略出臺措施和扶持成果的轉化,以及投融資人才支撐等開展研討與交流。本版今日特刊登部分與會專家代表發言,以饗讀者。
注重節能減排研發和推廣
四川大學常務副校長 李光憲
根據國情,發展低碳經濟首先要注重重點行業和領域的節能減排研發和推廣。實際上,我國很重視這方面的工作,做了一些相應的部署安排。比如電力行業,現在一度電要排放0.8公斤~0.9公斤二氧化碳,所以要實施綠色煤電計劃,依靠清潔煤轉化和高效利用計劃,提高燃煤的利用效率。在金屬材料領域,鋼鐵工業能耗占全國工業能耗的1/4,每生產一噸鋼要排放兩噸二氧化碳,所以要實現節能減排,要實現政策和技術的雙管齊下。在高分子材料領域,2009年我國生產的塑料已經將近3000萬~4000萬噸,每噸排放二氧化碳4噸~8噸。
應對方式包括:一、在建筑領域中,目前城市碳排放60%實際上都來源于建筑物的維持功能,交通系統和汽車尾氣實際上只占到30%左右,所以發展低碳建筑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建筑的規劃設計、使用、運行全過程的低碳化。二、要進一步加強清潔能源的研發,地下能源最多供人類使用不會超過300年,石油在未來的40年~50年就會走向減產或枯竭,所以開發新能源刻不容緩。世界相關組織有一個統計,預計在本世紀上半期2040年前后就會發生一個根本性的轉折,可持續的再生能源將成為主要的能源來源,而化石能源會逐漸從轉折點往下走。三、要加強加快利用碳捕捉和封存技術。
同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鼓勵企業開發利用低碳新技術,降低企業創新的成本。第二,以需求拉動政策提高低碳收益。第三,進一步宣傳普及氣候變化和低碳經濟的有關知識,轉變人們的觀念,逐漸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要建立低碳技術的創新投入體系,創立開放式低碳技術的投入機制,除了政府引導和示范外,還應該引入多元化的投資主體。第四,創新組織形式形成合力推進低碳技術發展,形成一個跨學科、跨領域低碳技術研發的科學平臺。以產學研合作為主體,通過校企聯手建立低碳技術聯盟。同時利用國內的廣闊市場引進國外的先進理念、成熟技術和資金支持,為我國低碳技術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核電前途光明道路艱難
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主任 田佳樹
中國核工業30年輻射環境質量評價表明,評價范圍內居民接受的集體劑量小于同范圍內居民所受天然輻射劑量的1/10000。由此可見,核能是一種環境友好的綠色清潔能源。專家認為,只要核電造價降低到1500美元/千瓦的時候,核電就能有經濟競爭性。據專家分析,如果在我國核電能夠達到每單位千瓦造價1萬元人民幣,它就有大規模的發展空間。隨著引進消化吸收國產化,核電的發展具有很好的前景。
核電的釋放方式不同。核反應堆可以人工控制、緩慢而又節奏地放出核能,而原子彈是一種不可控制的裂變反應。盡管從機理上與武器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在工程技術方面我們還是采取了三重屏障來防止放射性物質泄漏。在工程設計方面,也采取了多重保護措施,避免可能出現的社會和人身安全問題。核電站有著嚴密的質量保證,對選址、設計、制造和建造、調試和運行乃至設施的最終退役,每個階段的每項具體活動都有對應的質量保證大綱。實行內部和外部檢查制度,同時還有政府部門的安全監管。
預計到2012年,按照每年增加10臺機組的規模,我國的核電機組數量將達到50臺機組。目前國內是引進多國技術并存的現狀。由于核電規模大、發展速度快,核電自主化和國產化程度不等,發展和監督管理依靠的法規標準示范滯后,管理幅度寬、難度大,核電多國引進、多種堆型、多種標準和多種技術,造成工藝、系統、運行和管理模式不同。核能快速發展造成短期內核工業界人才稀釋和能力不足,主要原因是高素質的工程設計、工程管理人才稀釋,研究和設計能力、核設備制造能力、核島建設安裝能力不足。在監管機構里同樣面臨困境,監管人員數量和質量不足,監管技術能力、監管經費不足。
我們走到了一個低碳經濟、綠色能源時代,面臨著積極發展的核電發展時期,但是挑戰和機遇是并存的。整個核電業界以及政府監管當局,看到的是光明的前途,但是道路也很艱難。
增強低碳轉型緊迫感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潘家華
工業革命的時候蒸汽機的發展是技術引導的,使中國這么多手工業全部被淘汰。當年中國占世界GDP第一,但后來衰落到了清朝的沒落數字。當前處于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就是信息革命,而同時伴隨的還有付出的沉重環境代價。國際上現在提出低碳及碳預算,對于碳排放的需求,按照我們的預計將來可能要占全球的40%。中國的轉型不是轉不轉的問題,而是如何加快轉的問題。為什么?大家知道現在我們的經濟轉型、結構調整是為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為了安全的需要。我國去年機動車的擁有量已經超過了7000萬輛,平均每千人50輛,美國人千人是780輛,未來要發展電動汽車,而技術還不成熟怎么辦?那只能是進口。這次美國的漏油事件表明很多石油儲備還不是那么容易能夠被開采的,我國煤炭開采按照現在的儲量也就只能用38年時間。所以并不是轉不轉的問題,而是怎樣加快轉型的問題。
絕對的零碳是不現實也是沒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我們的目標是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45%,我們為這個目標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低碳經濟。
國內目前有搞低碳城市的,有搞生態城市的,也有搞園林城市的。現在有些地方,包括北京老城區、上海、廣州,這些城市的發展已經到了發達經濟體的狀態了,比如北京市的東城區、西城區還在搞產業擴張,實際上對于這些發達的城區應該有比較明確的目標,應該開始考慮絕對量的減排問題了。
低碳城市建設應該是勢在必行的,我們沒有必要抗拒這個潮流,我們在低碳轉型過程中一定要占據有利的地位。現在美國人也在講,不是轉不轉型的問題,而是如何加快轉型的問題,也提到如果美國不大力減排的話,延緩一天就會把競爭力優勢讓給中國一天,所以中國也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緊迫感。
加強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
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副司長 何炳光
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還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存在著創新能力不強、結構不合理、市場不規范、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各方面的問題。
建議采取以下6方面的措施:
一、重點實施重點工程,如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建設工程,形成節能環保產業最有效的拉動,帶動節能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通過各種措施推動。中央財政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對重點工程的支持力度。
二、完善政策體系,形成激勵機制,在價格、收費、土地政策方面進一步改革。在財稅政策方面要認真落實并不斷完善已經出臺的有關節能環保稅收優惠政策,在節能政策方面要鼓勵銀行業加大節能環保產業支持力度,發行企業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研究有關產業發展基金的
設立問題,改善金融服務制度,創新信貸產品。
三、支持技術研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節能環保領域要設立若干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支持成套設備和先進制造技術的研究,組建一批節能環保產業的技術創新聯盟,建立節能環保產業科技創新園區和示范工程,做好引進節能環保產業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
四、強化法規標準和約束,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完善節能環保的相關法規,逐步提高重點產品能效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特別要注意的是注重新興產業的新標準,一個新標準就可能催生一個新產業。
五、倡導消費者可持續消費、節能環保的意識。廣泛開展節能環保的宣傳,倡導健康、文明、節約、環保的綠色消費理念,為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六、實施走出去戰略,開拓國際市場。通過完善出口賣方信貸和買方信貸政策,既可以帶動我國節能環保產品的出口,又能夠樹立起我國在發展綠色產業、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良好國際形象。
制訂實施可持續的政策和措施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 劉志全
中國在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同時,還要應對大量的污染減排問題,因為我們目前工業污染、生活污染治理等方面的任務依然艱巨。國家為應對金融危機投資4萬億元,地方也發了債券。十大傳統產業的振興計劃,現在又提出四大類、7個領域、22個小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務院即將下發《關于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若干意見》。另外,國家要出臺相關的具體扶持政策,包括投資、金融、產業布局等一些政策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目的就是占領制高點,推動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在可持續生產和可持續消費方面有3個內容的政策和措施:
一、我國“十一五”國民經濟發展規劃提出節能減排要求。“十一五”期間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這些約束性指標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向綠色轉型的重要舉措。2007年6月,我國出臺了《國務院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具體部署了相關的節能減排措施。
二、環境準入的門檻有所提高。現在不僅僅是提高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門檻,還有資源型項目的門檻,還要實行總量控制。通過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帶動了環保產業的發展和整體水平的提高,現在建了2000多座污水處理廠,但是這個數量還不夠。另外是脫硫的裝機容量,2008年初到年底中國投資1000多億元已建成3.63億千瓦燃煤電廠脫硫裝機容量。
三、環境經濟政策措施。環境經濟政策是指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運用價格、稅收、財政、信貸、收費、保險等經濟手段,調節或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以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政策手段。與傳統行政手段的“外部約束”相比,環境經濟政策是一種“內在約束”力量,具有促進環境技術創新、增強市場競爭力、降低環境治理成本與行政監控成本等優點。
發展低碳經濟是有過程的
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調研室副主 任翟勇
分析一下英國低碳經濟的來龍去脈,最早實行3步走的戰略:一、把高污染、低端的產業全部甩掉,轉給發展中國家;二、發展低碳技術,潛心用了幾十年發展低碳技術;、三、把低碳技術國際貿易法制化。
在前年G8+5氣候變化立法者論壇上,英國和一些發達國家共同簽署聲明,提出大家都要發展低碳經濟,當時巴西第一次提出低碳經濟是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壁壘。我們也認識到未來在這個貿易中作為準繩的就是碳,通過產品的碳足跡決定一個產品能不能進入國際貿易市場,或者限制進入,那時候中國生產的高碳產品是很難進入國際市場的。如果這樣發展下去,那么我們的發展就會受到極大的抑制。
這樣來看,發展低碳經濟是需要重視的,但是對中國來說是有挑戰的。如何發展呢?目前應該加快發展低碳技術。沒有低碳技術是不可能搞低碳經濟的。未來的30年是中國發展的關鍵30年,這30年中,如果要馬上實行低碳經濟、按照國際貿易準則減少高碳能源使用,那么我們的經濟就會受到致命的打擊,所以我們要利用現在高碳能源的清潔化促進經濟發展,比如清潔煤技術。
大家可以注意到,在今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最后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國政府沒有使用發展低碳經濟這樣的詞,因為在會上很多代表不贊成使用低碳經濟這個詞,因為他們在第一線,認為低碳經濟會制約中國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認為低碳經濟的發展從長遠看是重要的,特別是在未來30年發展過程中,我們要最大可能地發展低碳經濟,但是同時也要注意這個時期最優化的發展方式。
發展低碳經濟不是簡單的與國際接軌的問題,發展低碳經濟對中國來講是有過程的。在參加世界相關論壇的時候,很多國家都在講中國的排放第一,這給國內很多人制造了很多壓力,大家在心里就認為中國應該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應該承擔減排義務。實際上,發展低碳經濟是未來必然要走的路,但是如何發展?發展的可能和發展的方式應該引起大家深刻的思考。
關注低碳和綠色產業發展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 張世鋼
在中國,新能源的發展不僅帶來了170億美元的市場價值,同時還創造了大約150萬人的就業崗位。僅2009年,在綠色產業發展進程中創造的綠色崗位就大約有30萬個。這些成功案例希望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推廣。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國,面臨的壓力和挑戰是十分巨大的。中國政府向國際的減排承諾,給國際社會帶來了一個非常強大的刺激。中國有意愿在全球共同面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做出自己的努力,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這為中國推動綠色經濟發展也帶來了強大的機遇。它在政策層面上是一個剛性的要求。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地方政府未能實現這一目標時,將會被問責。企業也會推動和促進產業采用更多的節能技術,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這對新一輪國際競爭中中國企業占領先機具有非常大的意義。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也與中國政府合作,在氣候變化領域共同推動,我們現在與中國共同進行的氣候變化框架合作項目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范例。其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其他10個聯合國機構一起與中國政府的不同部門,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展開合作。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其中負責適應性方面的研究,涉及到喜瑪拉雅冰川融化給地區帶來的影響,海平面上升給人口和工業密集區帶來的影響,以及如何適應和應對的政策。我們期待這些政策研究也能取得成果,在今年的晚些時間會有另外的國際論壇研討、總結這方面的收獲。
環境規劃署通過與中國的合作,深刻感受到中國對綠色經濟的需求和熱度,以及在中國存在的巨大市場潛力。很多省、市紛紛制定了綠色和低碳經濟的發展規劃,并且表達了強烈的與國際社會合作的意愿。中國支持綠色轉型,希望與國際社會合作,希望在新的一輪綠色市場競爭中走在世界前列。這些也對聯合國這樣的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更加關注中國低碳經濟和綠色產業的發展,并且與中國加強、加深合作。
以財政政策支持低碳經濟發展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賈康
我國應對金融危機實行了必要的財政擴張,在這個過程中要同時把握好結構導向,支持綠色發展、低碳經濟發展的有利政策背景條件。以財政政策支持低碳經濟發展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4萬億元政府投資納入到了一攬子刺激經濟方案,包含了低碳趨向的一些投資。
第二,在政府運用的財力中還有一部分資金是以貼息的方式支持企業的技術改造,這是使政府財力四兩撥千斤的好機制。
第三,出口退稅制度。在整個國民經濟三駕馬車中,首先在高外貿依存度方面,我們受到外部沖擊以后支柱力量削弱了,所以要擴大內需,也就是擴大自己的投資和國內消費,但同時也不能放棄千方百計擴大出口。
第四,大力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前段時間財政部門明確宣布以可觀資金支持“太陽谷計劃”等。
第五,資源稅的改革具有深遠的影響。它的效率是通過資源稅賦的提高,反映資源的稀缺性,使整個產業鏈從上游到中游到下游,形成新的經濟壓力,促使從開發環節開始,到制造、使用資源產品的各環節節約資源,這也是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在長效機制上最應該看重的。
第六,財政對于研發投入有明顯傾斜支持的政策導向。幾年前就已經規定了企業研發時可以對所得稅進行沖抵,政府對研發也有相應的支持,十多年前就設立了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很多項目可以獲得基金的支持。
第七,從前景看,需要在財稅構建平衡體制機制過程中做好碳稅的控制。有必要爭取在下一個5年計劃時間里把碳稅推出,具體的方式、技術路線還有不同的考慮。
第八,政策性金融投資需要得到持續、有效的介入。以政策性金融支持低碳發展,要具體落實到其機制的設計、創新上。
綠色產業必須依靠科技突破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參贊 孫成永
綠色產業發展必須靠科技突破。新材料等基礎科技的突破是推動綠色產業發展的基石,基礎科技的突破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
第一,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是促進節能減排、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的滲透和融合,能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實現傳統產業的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同時,依靠科技培育和發展戰略性產業,利用重大創新技術成果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可以引領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第二,科技部始終重視綠色科技創新及其產業化應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把節能減排作為重大任務之一。會同發改委等部門發布了節能減排行動實施方案,聯合工業與信息化部、財政部發布了關于開展兩型企業創建工作的通知,組織實施了節能減排科技創新行動。同時,加大投入力度,在節能減排和低碳技術研發方面得到了加強。
第三,建立產業技術創新的戰略聯盟,推動綠色技術創新。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產學研結合,推進技術創新,構建產業技術創新鏈的有效組織形式。
第四,組織實施低碳技術示范工程,大力推動產業化發展。2009年啟動的“十城萬盞”和“金太陽”等節能項目,以及上海世博會上推廣的三網融合和一大批新能源節能減排技術等,產生了非常好的經濟效應和社會影響。
第五,綠色科技與金融相結合,創造綠色財富、促進綠色發展。一方面,綠色科技可以在金融市場解決資金支持的問題,金融市場所提供的風險規避與轉移、價格約束、流動性供給等功能,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功能性保障。另一方面,金融可以通過綠色科技獲取高回報的利潤,科技創新為金融資本提供了優質的投資對象。綠色科技創新是新成果、新企業和新產業的搖籃,大量的高附加值也為金融資本創造了大量的投資機會。
推進綠色經濟政策法規建設
工業與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處長 黃建忠
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將會有力促進發展,發展綠色經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要求。綠色經濟是以知識經濟為主導、生態經濟理論為基礎、發展綠色產業為重點的模式,這也是科學經濟發展方式的一種內在要求。為此,我們應該立足我國工業的實際情況,推進傳統產業向綠色低碳經濟轉型,由此推動我國工業發展方式的轉型。
傳統產業向綠色經濟產業轉型的途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二、加強傳統產業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的技術改造;三、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四、發展利用新能源。
那么,如何加快推進政策法規體系建設?一、法規化。我國綠色經濟的發展受制于能源結構、資金技術以及經濟發展階段等因素的影響,在發展中仍面臨許多困境。但在諸多問題中,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二、標準化。標準起到了用技術的語言提供滿足法律規范性文件規定的技術路線、手段、方法,這是標準最大的用處,也是標準最大的意義所在。三、發展綠色信貸和碳金融。碳金融應該是一個新的金融衍生產品。四、政府采購。政府采購制度的推行,是公共消費領域的一種制度性的創新,堪稱是一場革命。綠色經濟既然是現在的一個方向,作為政府采購必須與此相關。五、財稅政策。對節能項目的獎勵,對綜合利用產品的稅收減免、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及進出口退稅。六、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七、行政干預。在市場發揮作用發揮不到的地方,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應該伸出去。節能減排雖然現在還沒有提到綠色工業的程度,但還是有它的行政要求、責任考核和行政監察的要求,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
本版內容根據發言整理,以發言先后為序,內容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