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條可用于實際應用的仿生機器魚5日正式宣布研制成功。這臺外形酷似活魚的機器人在今年早些時候曾出色地輔助考古專家對福建鄭成功古戰艦遺址進行了水下探測。在用來向技術鑒定專家展示實驗的北京一處公共游泳池,技術人員通過一個手掌大小的遙控器和一臺計算機,對身長1.23米,通體色澤亮黑,外形逼真的機器魚發號各種指令。水間的機器魚自由靈活地穿波逐浪,載沉載浮。如果不是頭部上方一個顯眼的白色圓頂GPS導航天線,水中的機器魚令人真假難辨。負責“SPG-ⅠⅠ仿生機器魚”項目研究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王田苗說,這條機器魚由動力推進系統、圖像采集和圖像信號無線傳輸系統、計算機指揮控制平臺三部分組成,主要制造材料為玻璃鋼和纖維板。它的最高時速可達1.5米/秒,能夠在水下連續工作2至3小時。
今年8月,科學家曾使用這條仿生機器魚對福建東山海域鄭成功古戰艦遺址進行了水下考古探測試驗。機器魚對4000平方米的水域進行了攝像考察,有關圖像即時傳送到水面指揮部。在兩天的實驗中,機器魚累計在水中工作約6小時。這是中國考古工作者首次利用機器人輔助水下考古工作。
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中心負責人表示,該機器魚航行速度能滿足水下考古探測要求,操作簡便,靈活性好,對環境擾動和破壞性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潛水員風險。
據悉,經過上億年進化的魚類在推進效率、靈活性、可操縱性等方面,具有超越任何人造水面和水下運載器的優越性,一直為仿生科學家所關注。目前許多先進國家都十分重視魚形機器人的研究,美國和日本都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國的一些科研單位也致力于相關研究。但總體來說,上述研究大多還處于理論探索和實驗階段?!?/SPAN>SPG-ⅠⅠ仿生機器魚”于1999年開始研制,技術和設備全部實現國產化,并取得多項技術專利。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譚民表示,經過進一步完善,魚形機器人不僅可以用于水下考古、水中攝影、探查狹窄水道、測繪海底地形地貌,還可進行水中養殖和捕撈,并作為水下微小型運載工具,在搶險搜救等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